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,一个集成语、谚语、俗语、俚语、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,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,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好学之士,齐心合力,相互扶持,共同进步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字典 > 吴

吴(吳)是什么意思

  • 吴-古文字通假字典

    (魚疑wu)讀為虞(魚疑yu),雙聲叠韻

    免簠:“奠(鄭)還(苑)眔吴眔牧。”同坭:“昜(場)林吴牧。”吴讀為虞,《周禮·地官·司徒》有山虞,“掌山林之政令,而為之守禁”。又有澤虞,“掌國澤之政令”。金文之吴(虞)大概兼有二者的職責。牧則為牧人,林為林衡,均見《地官·司徒》。又石鼓文有《吴人》篇,或説“吴人”亦為“虞人”;或説吴人指秦地吴山(按陝西隴縣、寶雞縣交界處有吴山)之人;香港易越石、南京徐暢則説吴指春秋吴國。拙文《〈石鼓文·吴人〉集釋——兼再論石鼓文的時代》以為:“以上三説,單從文字上看,皆有理致,但若以石鼓文的總體内容來衡量,則只有第一種説法(‘吴人’指虞人)理由充足,可以信賴。”又郿縣出土四十二年鼎:“司工散右吴入門,立中廷(庭)。”又四十三年鼎:“司馬壽右吴入門立中廷(庭)。”“昔余既令(命)女(汝)疋榮兑,(司)四方吴(林),用宫御。”又盤:“令(命)女疋榮兑,(司)四方吴,用宫御。”初任職虞林,掌山虞、澤虞、林衡之事,以供宫庭林木及山澤野物之用。又郭店楚簡有《唐吴之道》一篇,簡一云:“唐吴之道,(播)而不(傳)。”影本定篇名為《唐虞之道》,注引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帝堯為陶唐,帝舜為有虞。”集解引皇甫謐曰:“舜嬪於虞,因以為氏,今河東大陽西山上虞是也。”又上博楚竹書《子羔》簡一:“以又吴是之樂正……”“又吴是”即“有虞氏”,亦即帝舜。按《詩·周頌·絲衣》:“不吴不敖。”釋文吴作虞。《史記·周本紀》之“虞仲”,《漢書·地理志》作“吴仲”。

  • 吴-古文字通假字典

    (魚疑wu)讀為吾(魚疑wu),雙聲叠韻

    侯馬盟書三五一:“吴君其明亟(視)之。”“吴君”即“吾君”。按《左傳·昭公三十年》:“若好吴邊疆。”釋文:“吴,一本作吾。”唐石經本、宋本、足利本作吾。

  • 吴-古文字通假字典

    (魚疑wu)讀為無(魚明wu),叠韻

    上博楚竹書《容成氏》簡五:“四(海)之内□,肣(禽)獸朝,魚(鱉)獻,又(有)吴迵(通)。”

  • 吴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
   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
  • 吴-古代汉语字典

    吴wú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①大声说话。《诗经·周颂·丝衣》:“不吴不敖。”(敖:通“傲”,傲慢。)②国名。1.周代诸侯国,又称句吴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吴王夫差起师伐越。”2.三国时代吴国(公元222—280年)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(孙)权乃参分天下:豫、青、徐、幽属吴。”(参:三。)泛指东南一带原吴国所在的地区。王昌龄《芙蓉楼送别辛渐》:“寒雨连江夜入吴。”

    【说明】“吴”是会意字,从“矢”(zè,像正面人形)从“口”。参附录三。

  • 吴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
    吴wú

    【中古音】:

    【上古音】:

    五乎切

    【通假字释义】:

    疑模合一(疑魚) 姓也,亦郡也。一曰吴大言也。

    【正字及释义】:

    娱 yú 遇俱切 疑虞合三(疑魚) 娱樂。

    《詩·周頌·絲衣》:兕觥(sì gōng酒器)其觩,旨酒思柔。不吴不敖,胡考之休。〔毛《傳》:吴,譁也。孔《疏》云:人自娱樂,則必讙譁爲聲,故以娱爲譁。黄山云:魯詩,吴作虞,又作娱,古吴、娱、虞,三字音義并通。〕

  • 吴-常用字详解字典

    吴wú

    □,7画。①周朝国名,在今江浙一带。②三国时代的国家之一东吴。③指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吴茱萸|吴牛喘月。

    〈辨〉吴字金文象人肩扛陶器的样子,用为国名、地名,标志着制陶业的发达。有人怀疑吴为虞的初文,虞舜制陶,相传是很有水平的。篆书字形讹变。楷书作吳,规范作吴。

  • 吴-汉语字源字典

    吴wú

    甲 金 

    吴,是古代的国名和地名。西周初年,泰伯居吴(在今江苏无锡市梅里),后世兴盛称王,是为吴国,至公元前475年为越国所灭。其地在今江苏一带。该地以陶器、铁器等手工制造业而闻名。古文字的吴字,象人肩扛器皿(陶器之类)之形,是对陶器等手工制造者的形象描绘。吴字的本义即指制陶人,用作国名或地名,大概与该地人民善于制作陶器有关。

  • 吴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吴wú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周朝诸侯国名,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,后来扩展到淮河流域。公元前473年,为越国所灭。→②三国之一,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,公元222-280年,孙权所建。→③指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吴语|吴歌。〇④姓。

  • 吴-金瓶梅字典

    (一)wú 《广韵》:吴越,又姓。 五乎切 遇合一平模疑

    姓氏。 只因舍亲吴大嫂那里说起。(四七6上10)吴大妗子道:我的奶奶,那里有此话说。(五一2下1)

    (二)当作“渾”hún,草写形近讹。 玉容吴妬(如)啼妆女,雪脸浑如传(傅)粉郎。(四五1上5)

  • 吴-历代避讳字汇典

    吴wú

    (一)

    五代杨隆演建都扬州,国号吴。

    《通鉴纪事本末》卷三九云:后梁龙德三年“闰十二月,吴越王镠遣使者沈瑫致书,以受玉册封吴越国王告于吴。吴人以其国名与己同,不受书,遣瑫还,仍戒境上无得通吴越使者及商旅。”

    (二)

    五代李昪代吴王杨溥称帝,建南唐国。

    关于“吴”、“杨”:

    《通鉴·后晋纪二》云:“(南唐)群臣争请改府寺州县名有‘吴’及‘阳’者,留守判官杨嗣请更姓羊,徐玠曰:‘陛下自应天顺人,事非逆取,而谄邪之人专事改更,咸非急务,不可从也。’唐主然之。”胡三省于首句之下注曰:“以吴者杨氏国号,而‘阳’字与‘杨’字同音也。”

    《十国春秋·南唐烈祖本纪》亦云:升元二年六月,“东都留守判官杨嗣请更姓为羊,群臣亦请改府寺州县名有‘吴’及‘阳’者,帝不许。既而诏改吴兴阁为升元阁……”

    又,同书《地理表上》南昌府奉新县,注引《郡县释名》曰“李昪以国号唐,讳杨吴所称,更新吴为奉新也。”

    (三)

    见“75、陈”条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