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(炎)是什么意思
炎-古文字通假字典
炎
(談匣yan)讀為郯(談定tan),叠韻
作册令坭:“隹王于伐楚伯,才(在)炎。”召尊:“唯九月,才炎亲……召多用追于炎。”召卣同銘。炎即春秋時郯國之故稱,《漢書·地理志》東海郡郯縣。今山東郯城縣西南百里許有郯城。郯為少昊之後,己姓(一説嬴姓)。
惔通炎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惔通炎
惔音yán。惔,上古属定纽谈部;炎,上古属匣纽谈部。二字为迭韵通假。惔的本义是忧愁。《说文》:“惔,忧也。”通炎,烧,焚烧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忧心如惔,不敢戏谈。”(忧愁的心如烈火焚烧,又不敢随便地戏笑言谈。《毛传》:“惔,燔(fán)也。”燔,焚烧。)《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:“旱魃(bá)为虐,如惔如焚。”(旱魔逞凶作恶为害,大地好象火燎、如同火烧。魃,古代传说中的早魔。虐,灾害。《毛传》:“惔,燎之也。”按:《韩诗》作“炎”。)
炎通焰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炎通焰
炎音yàn。炎,上古属匣纽谈部;焰,上古属喻纽谈部。二字为迭韵通假。炎的本义是焚烧,燃烧。《说文》:“炎,火光上也。”通焰,火苗,焰火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人之所忌,其气炎以取之,妖由人兴也。”(人是否遇到他所顾忌的事,是由自己的气焰决定的,妖孽是由人自己引起的。按:《左传·庄公十四年》作“其气焰以取之。”)《后汉书·任光传》:“光炎烛天地。”(光焰照耀着天地。)《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》:“顷之,烟炎张(zhàng)天,人马烧溺死者甚众。”(一会儿,浓烟四起,烈焰蔽天,人马烧死的、淹死的非常多。)
炎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炎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炎-古代汉语字典
炎yán
【释义】:
①火焰升腾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。”《晋书·后妃传论》:“火炎水润,六气由其调理。”又为焚烧,燃烧。《尚书·胤征》:“火炎昆冈,玉石俱焚。”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今时复旱,如炎如焚。”②炎热。曹植《离缴雁赋》:“避炎夏于朔方。”《水经注·滍水》:“地势不殊,而炎凉异致。”比喻炙人的权势。柳宗元《宋清传》:“吾观今之交乎人者,炎而附,寒而弃。”今成语有“趋炎附势”。[炎炎]1.灼热的样子。《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:“赫赫炎炎,云我无所。”(赫赫:阳光灼热强烈的样子。云:语气词。)2.光线强烈的样子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(天狗)所堕及,望之如火光,炎炎冲天。”又为色彩光艳的样子。江淹《丽色赋》:“色练练而欲夺,光炎炎其若神。”3.权势煊赫的样子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炎炎者灭,隆隆者绝。”③指炎帝。《吕氏春秋·荡兵》:“兵所自来者久矣,黄、炎故用水火矣。”(黄:指黄帝。)④通“焰”。火焰,光焰。潘尼《火赋》:“冲风激扬,炎光奔逸。”又为光照。班固《答宾戏》:“其君天下也,炎之如日。”
【说明】“炎”为会意字。从二“火”,表示火焰升腾意。
炎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炎yán
【中古音】:
【上古音】:
于亷切
【通假字释义】:
于鹽開三(余談) 火光上也。
【正字及释义】:
焰 yàn 以贍切 喻豔開四(余談) 火光。
《漢書·藝文志·雜占》:《春秋》之説訞也,曰:人之所忌,其氣炎以取之,訞由人興也。〔顔師古云:炎,讀與燄同。〕
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》:使獲曜日月之末光絶炎,以展采錯事。〔段云:今人云光燄者作爓爲正字。〕
《漢書·揚雄傳上》:揚光曜之燎燭兮,乘景炎之炘炘(xīnxīn火炎熾盛貌)。
《後漢書·任光傳》:使騎各持炬火,彌滿澤中,光炎燭天地。
《風俗通義·過譽》:人之所忌,炎自取之。〔吴樹平云:語本《左傳·莊公十四年》,彼炎作熖。〕
炎-通假字小字典
炎yán
于廉切(云盐开三) 匣谈平
火光上升。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炎,火光上也,从重火会意。假借为焰。”
通“焰”yàn 以赡切(以艳开三) 喻谈去 火苗,焰火。
人之所忌,其气炎以取之,妖由人兴也。(《汉书·艺文志》)——一个人(是否会碰到他)所畏忌的东西,是由他自己的气焰所决定的,妖孽是由人自己引起的。〔颜师古注:“炎,谓火之光始焰焰也。……炎,读与焰同。”〕
顷之,烟炎张天。(《资治通鉴·汉纪·献帝建安十三年》)——一会儿,烟雾、火焰布满天空。〔胡三省注:“炎,与焰同”〕
炎-常用字详解字典
炎yán
从重火,会意,,8画。①天气极热炎热|炎炎|炎暑|炎凉。②身体的某部分发生红、肿、热痛的一种症状炎症△皮炎|胃炎|脑炎|消炎。
〈辨〉炎字从重火,本义为火苗升腾;引申指天气热。
炎-汉语字源字典
炎yán
甲 金 篆
古文字炎字,像上下两把大火,火光冲天,表示火势旺盛。因此,炎的本义是火盛,引申为热、极热(指天气)。
[炎荒]指南方炎热荒远之地。
[炎炎]形容阳光强烈。
[炎凉]热和冷,用天气的变化比喻人情的变化无常,对待不同地位的人或亲热攀附,或冷淡疏远。
炎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炎yán
【释义】:
①〈文〉火焰升腾。→②酷热炎热|炎夏◇世态炎凉|趋炎附势。→③指炎帝,传说中的上古帝王,因以火为德,故称炎帝炎黄子孙。→④炎症,机体受到较强烈刺激而引起的红、肿、热、痛等症状肺炎|腮腺炎|发炎|消炎。
炎-汉字异读字典
炎
㈠yán ①火光上升。《书·洪范》:“火曰炎上。”②焚烧。吕才《叙禄命》:“蜀郡炎燎。”③极热。如:炎日。④身体一部分发生红、肿、热、痛等症状。如:发炎。⑤指炎帝。
㈡yàn 〔通〕通“焰”。《后汉书·任光传》:“光炎烛天地。”
㈢tán 〔语〕炎炎:言论美盛貌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大言炎炎。”
炎-金瓶梅字典
炎
yán 《广韵》:热也。 于廉切 咸开三平盐云
炎热。 洗炎驱暑,润泽田苗。(六6上7)
炎-历代避讳字汇典
炎yán
(一)
晋世祖武皇帝司马氏名炎。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三国志·魏书·管辂传》:“平原太守刘邠”,裴松之注引《晋诸公赞》曰:“那本名炎,犯晋太子讳,改为邠。”
同书《王肃传》:“时乐安孙叔然,受学郑玄之门,人称东州大儒。”裴注曰:“臣松之案:叔然与晋武帝同名,故称其字。”又《汇考》卷一〇曰:“炎所注《尔雅》,郭璞于《释虫》两引其说,俱作孙叔然。”彦按:郭璞晋人,故亦避司马氏讳。
〔疑误〕《汇考》卷一〇曰:“蜀后主景曜六年,改元炎兴。《传》不书炎兴元年者,避晋讳也。”彦按:蜀汉于景曜六年八月改元炎兴,至十一月,国遂亡。是“炎兴”年号之用,首尾不足四月。而《后主传》前既云“改元为炎兴”,后虽不书元年,似亦不足为“避晋讳”之例证。
(二)
唐武宗李氏名炎。
避正讳“炎”:
〔省阙〕〈人名〉《唐孙樵集》卷五《孙氏西斋录》:“崔察贼杀中书令裴者何”,“裴”字下注云:“名犯武宗讳。”是以避国讳,裴炎但称“裴”。
李商隐《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》云:“在昔太宗有臣曰师古、曰文本,高宗有臣曰峤、曰融,玄宗有臣曰说、曰瓌,(1)代宗有臣曰袞”。注云:“(常)袞文章俊拔,当时推重,与杨炎同为舍人,时称为‘常杨’。按郑亚改本云:‘常杨继美于代宗之世’,谓常袞、杨炎也。疑此脱‘曰炎’二字。”(2)《汇考》卷一六曰:“此独不及炎者,避武宗讳也。故郑亚改本,师古等仍称其名,说、瓌等则曰‘燕许角立于玄宗之朝,常杨继美于代宗之代’,亦因避讳并举常姓耳。昆山徐艺初笺《李集》,疑脱‘曰炎’二字,非也。”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野客丛书》卷九曰:“(唐)武宗讳炎,贾炎改名嵩。”
〔拆字〕令狐楚《贞陵遗事》云:“会昌末,武宗忽改御名为火下火。”(3)彦按:“此不称“炎”而拆字作“火下火”,亦避讳之一法。《因话录》卷五称武宗皇帝庙讳“两火相重”,亦此类。
〔变体〕《汇考》卷一六云:“唐时‘炎’字有变体为‘炊’者。”
又避炎旁字“谈”:
〔代字〕《因话录》卷五云:“武宗皇帝庙讳晱,改两火相重。其偏旁,言谈字已改为谭”。
〈姓氏〉《汇考》卷一六云:“谈、谭本二氏,武宗讳谈,亦改谭。白乐天女适谈氏,见《香山集》自撰《墓志》,又有《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》又,《和谈校书诗》,李商隐《志白公墓》作‘一女适谭氏见《义山集》。”
〈人名〉《新唐书·诸帝公主传》云:玄宗“常山公主,下嫁薛谭”,同书《薛稷传》则云:“(薛)谈,尚玄宗恒山公主。”《汇考》卷一六曰:“‘常’避中宗讳,(4)‘谭’避武宗讳,皆史追改之。吴氏《纠缪》以为字误,非也。”《举例》卷六亦曰:“‘谈’避武宗讳改为‘谭’耳。”
又避炎旁字“淡”:
〔代字〕《因话录》卷五云:唐武宗皇帝庙讳偏旁字,“淡改为澹”。《汇考》卷一六曰:“至‘淡’作‘澹’,则褚河南《千文》已有之。”(5)
又避炎旁字“啖”:
〔改称〕〈姓氏〉《通志·氏族五》“啖氏”,注云:“前秦有将军啖铁。又啖助,治《春秋》;大历水部郎中啖席珍;会昌进士啖鳞。避武宗讳,改为澹。”
又避炎旁字“郯”:
〔改称〕〈封号〉《通鉴》卷二五九,唐昭宗景福二年:“八月,以嗣覃王嗣周为京西招讨使。”《考异》曰:“按顺宗子经封郯王,嗣周当是其后。会昌后,避武宗讳,改‘郯’作‘覃’。”
炎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炎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