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(義)是什么意思
义同仪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义同仪
义音yí。义的本义是礼仪,容止。《说文》:“义,己之威仪也。”《左传·庄公二十三年》:“故会以训上下之则,制财用之节;朝以正班爵之义,帅长幼之序;征伐以讨其不然。”(所以会见是用它来训示上下之间的准则,制订财赋的标准;朝见是用它来纠正排列爵位的仪式,遵循老少的次序;征伐是用它来讨伐那些对上不敬的人。帅,通率,遵循。然,通,敬。)《庄子·马蹄》:“虽有义台路寝,无所用之。”(即使有仪台和大殿,对于马来说又有什么用呢。义台,即仪台,行礼义的高坛。路,大,正。路寝,古代帝王处理政事的宫室。)《晏子春秋·外篇》:“今齐国五尺之童子,力皆过(晏)婴,然而不敢乱者,畏礼义也。”(现在齐国一米高的小孩,力气都超过了晏婴,然而不敢犯上作乱的原因,是礼仪使人畏惧。尺,古尺合今0.23米。礼义,即礼仪,行为的法则。)“礼仪,容止”义,后来加义符“人”写作“仪”。
仪通义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仪通义
音yì。仪和义上古同属疑纽歌部,同音通假。仪的本义是法度,准则。《说文》:“仪,度也。”段注:“度,法制也。”通义,道义,义理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仪,假借为义。”《诗经·曹风·鸤鸠》:“淑人君子,其仪一兮。”(善人君子,他们行道义应始终如一。郑玄笺:“淑,善;仪,义也。”)《管子·弟子职》:“相切相磋,各长其仪。”(互相商讨研究,各自使义理得到发挥。郭沫若等集校:“仪当为义。”)
义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义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义-古代汉语字典
义yí
【繁体字】:義
【释义】:
见“义(義)”㈡。
义-古代汉语字典
义
【繁体字】:義
【释义】:
㈠ yì ①合宜的,符合道德规范的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:“辅我以义,导我以礼者,吾以为上赏。”②意义,意思。《论衡·超奇》:“杼其义旨,损益其文句。”③名义上的,外加的。《洛阳伽蓝记·景兴尼寺》:“汝南王闻而异之,拜为义父。”《新唐书·五行志一》:“义髻抛河里。”④通“议”。议论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。”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:“民农则重,重则少私义,少私义则公法立。”⑤通“俄é”。邪曲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掩义隐贼。”
㈡yí ⑥仪容,状貌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遣诣相国府,署行、义、年。”⑦礼仪,仪制。《左传·庄公二十三年》:“朝以正班爵之义。”
义-常用古汉语字典
义yì
【繁体字】:義
【释义】:
[名]①正义,公正合理的行为道德。《孟子·寡人之于国也》: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。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五人者,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,激于义而死焉者也。②情义,恩谊。《孔雀东南飞(并序)》:吾已失恩义,会不相从许。《孔雀东南飞(并序)》:今日违情义,恐此事非奇。③意义,道理。司马迁《屈原列传》: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,举类迩而见义远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。[动]合乎义,坚守正义。司马迁《鸿门宴》:今人有大功而击之,不义也。苏洵《六国论》: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。[形]适宜,恰当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其使民也义。
义-常用字详解字典
义yì
義
从、乂声,形声,,3画。①公平合理的道理或行为义务|义无反顾△道义|正义△大义灭亲。②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|义战|义勇军。③不要报酬的义务|义演|义卖。④情谊义气|义结金兰△情义。⑤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父|义子|义弟。⑥人工制造的(人体部分)义肢|义齿。⑦道理;意义义项|义理△涵义|讲义|主义。
〈辨〉繁体作羲,从祥省,我声。从祥省,意思是说形符作祥,造字时省去了一部分;我声,意思是说我为声符。本义是威仪,后来借用为道义字,又为本义造“仪”字。道义之义本当作谊,详“谊”字下◇简化作义,乂字读yì,、为区别符号,表示它的读音同乂但别有所指◇义与又、叉形近,注意区别◇又,义与意音同义近,义强调客观的约定;意强调主观的意愿或认识,本义不同于本意、义气不同于意气。
义1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义1yì義
【释义】:
①公正的、有利于社会大众的道理大义1灭亲义1正词严|义1不容辞|正义1|道义1。→②旧指合乎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,今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有情有义1|忠义1|信义1|义1气。→③符合正义或大众利益的义1演|义1卖|义1战|义1师|义1举。〇④因拜认而成为亲属的;名义上的义1父|义1母|义1子|义1妹。→⑤人造的(人体的部分)义1齿|义1肢。
义2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义2yì義
【释义】:
意思;意义词义2|同义2词|歧义2定义2。
义-金瓶梅字典
义(乂)
(一)chā 《广韵》:叉,交手。 初牙切 假开二平麻初
①两手交叉,(讹作“又”)。 义手面言对长老说。(五七7下4)
②交叉。 两杆枪交义,上面挑着个灯笼。(八八3上10)牌儿马蓝旗作队,义槊后随出巡来家。(九五11上6)
③手指分开卡住用力推。 这婆子一头义、一头大栗暴,着直打出街上去。(四7下4)
④如同手指分开状的器具。 各拿着一条五股刚义。(一7上8)妇人正手里拿着义竿放帘子。(二4下4)
(二)zhǎ 训读音同“𢫰”。《集韵》:搩,手度物也,或作𢫰。 陟格切 梗开二入陌知
手指张开后拇指到食指间的距离叫一叉。 半义绣罗鞋,眼儿见了心儿爱。(四四4下5)
(又讹成:又)
光义-历代避讳字汇典
光义guāng yì
宋太宗赵炅初名匡乂,又名光义。
《愧郯录》卷二云:“太宗旧讳,自大中祥符二年六月二十四日,诏中外文字有与二字相连及音同者,并令回避。”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宋史·太祖纪》:“乾德二年十一月,江宁军节度使刘光义,出归州道以伐蜀。”《举例》卷四云:“光义,即廷让也。《长编》亦作‘光义’,《新五代史·后蜀世家》作‘光义’。光义,廷让名,后避太宗讳,改以字行。《曹彬》、《曹翰》、《刘福传》又作‘光毅’,皆避讳改。”
匡义-历代避讳字汇典
匡义kuāng yì
见“210、光义”条。
义-历代避讳字汇典
义yì
(一)
五代晋陈观,祖讳义。
避嫌名“议”:
〔迁职〕《旧五代史·晋少帝纪第五》:开运三年十一月,“以尚书兵部郎中兼侍御史、知杂事陈观为左谏议大夫。观以祖讳‘义’,乞改官,寻授给事中。”
(二)
宋太宗赵炅,旧名光义。
避旧名偏讳“义”:
〔省阙〕〈人名〉《宋史·沈伦传》云:“沈伦字顺宜,开封太康人。旧名义伦,以与太宗名下字同,止名伦。”
〈书名〉《讳名考》曰:“班固《白虎通义》、应劭《风俗通义》,宋时著录诸家皆止作《白虎通》、《风俗通》,后人遂沿其名。案‘义’为太宗初讳,当时或省文以避讳耳。”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五云:“《江南录》十卷,给事中广陵徐铉鼎臣、光禄卿池阳汤悦德川撰。……悦即殷崇义,避宣祖讳及太宗旧名,并姓改焉。”
《宋史·祁廷训传》云:“祁廷训本名廷义,避太宗旧名改焉。”
又,同书《李怀忠传》云:“李怀忠,涿州范阳人。初名怀义。”盖亦避太宗旧名偏讳改。
〈州县军监名〉据《九域志》所载:太平兴国元年,改襄州义清县为中庐;滑州义成军为武成;(1)(上见卷一)改定州义武军为定武,义丰县为蒲阴;(上见卷二)改陕州保义军为保平;宁州丰义县为彭阳;泾州彰义军为彰化;(上见卷三)改汾州孝义县为中阳(见卷四);改郴州郴义县为桂阳(见卷六);改眉州通义县为眉山;遂州方义县为小溪;梓州路富义监为富顺;(上见卷七)改广州义宁县为信安;桂州全义县为兴安;(上见卷九)改蒙州正义县为蒙山(见卷一〇)。又,太平兴国二年,改义州为仪州(见卷一〇)。
《地名大辞典》〔汉川县〕条云:“宋初改汉川为义川。寻避讳改曰汉川。”
《通鉴》梁开平三年:湖州刺史高沣“举兵焚义和临平镇。”注云:“《九域志》杭州仁和县有临平镇。按仁和县本钱塘县,宋朝太平兴国初改钱塘县曰仁和。盖亦先有义和地名,又避太宗藩邸旧名,遂改曰仁和也。”
〈乡里名〉《江南通志》卷三二云:“孝义里在武进县通吴门外孝仁乡,梁孝子佘齐民所居。宋避熙陵讳,(2)改曰孝仁,即以名乡。”
〈存疑〉《讳略》云:“太宗初讳光义,改讳炅,太祖庙号义祖改为艺祖。”
《汇考》卷一九驳曰:“案义祖创于南唐,郭威效之,初无典据。艺祖出《尚书》,马融、王肃皆云:‘祢也。’孔安国谓即文祖。宋臣议礼,岂得因下避太宗旧讳而改称为‘艺’?《礼志》所无,斯妄说也。”
彦按:宋臣议太祖庙号,自当避用“义”字,观太平兴国初,诸州县名有“义”字者例皆改称,可知太宗旧讳亦甚严避也。《讳略》之说似非无理,今且存疑。
〔代字〕①以“宜”代“义”:
〈县名〉《九域志》载:太平兴国元年,改丹州义川县为宜川(见卷三);常州义兴县为宜兴(见卷五);郴州义章县为宜章(见卷六);戎州义宾县为宜宾(见卷七);昌化军义伦县为宜伦(见卷九);窦州信义县为信宜(见卷一〇)。
②以“信”代“义”:
〈人名〉《宋史·杨信传》云:“杨信,瀛州人。初名义。”《讳字谱》以为此避宋太宗旧讳改名。
〈军县名〉《九域志》载:太平兴国元年,改随州崇义军为崇信军;义阳军为信阳军;义阳县为信阳县;(上见卷一)改雄州归义县为归信县(见卷二);改泗州招义县为招信县(见卷五。)
〈其他〉《金石文字记》卷一“郃阳令曹全碑”条云:“今人出财布施,皆曰信士,宋太宗朝避御名,凡‘义’字皆改为‘信’。今之信士,即汉碑所称之义士也。”《汇考》卷一九曰:“案《中州金石记》,北齐姜纂《为亡息元略造像记》中称‘清信士元略’,又《孟阿妃造像记》称‘清信弟子孟阿妃’,此信士之缘起也。特宋以后更无称‘义士’者耳。今寺观施舍并有‘信女’、‘信官’。”
⑧以“德”代“义”:
〈军县名〉《九域志》载:太平兴国元年,改磁州昭义县为昭德县(见卷二);耀州感义军为感德军(见卷三);潞州昭义军为昭德军(见卷四)。
④以“谊”代“义”:
〈人名〉周必大《题周洽所藏南唐牒诉》云:“右南唐吉水县乡贡进士周洪谊牒诉七幅。……(宋)太祖皇帝受禅,辛酉,(李)璟南徙而殂,煜嗣位于金陵。后十三年,岁在甲戌,王师弔伐。明年乙亥,国除,士民始避本朝庙讳。其名上一字适同宣祖。又明年十月,太宗皇帝即位,其下一字复犯御名。故前牒皆名弘义,最后一牒乃改洪谊”。(3)
⑤以“毅”代“义”:
〈人名〉《举例》卷四云:“《(宋史)太祖纪》:‘乾德二年十一月,江宁军当作宁江军节度使刘光义,出归州道以伐蜀。’……光义,廷让名,后避太宗讳,改以字行。《曹彬》、《曹翰》、《刘福传》又作‘光毅’,皆避讳改。”
(三)
宋处州遂昌县有大姓潘二,父名义。
避嫌名“二”:
〔改称〕《鸡肋编》卷中云::“浙东人以畜产相呼,乃笑而受之;若及父祖之名,则为莫大怨辱,有殴击因是而致死者。又其语音讹谬,避讳尤可笑。处州遂昌县有大姓潘二者,(4)人呼为‘两翁’。问之,则其父名义也。”
义隆-历代避讳字汇典
义隆yì lóng
南朝宋文皇帝刘氏名义隆。
〔标讳〕《举例》卷一云:“(《宋书·武帝纪》)永初元年六月,书‘立彭城公义隆为宜都王’,八月则书‘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号镇西将军’。(1)义隆,文帝也。忽称义隆,忽称讳,亦后人校改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