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(飲)是什么意思
饮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饮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饮-古代汉语字典
饮
【释义】:
㈠ yǐn ①喝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日食饮得无衰乎?”(得无:该不会。衰:减少。)《后汉书·列女传·乐羊子妻》:“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。”(盗泉:泉名。)特指喝酒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君王与沛公饮,军中无以为乐,请以剑舞。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太守与客来饮于此。”②喝的东西,饮料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一箪食,一瓢饮。”(箪:盛饭的竹筐。)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使行人执榼承饮。”(榼kē:盛酒或水的器皿。)泛指饮食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,有一老父过请饮,吕后因餔之。”(餔:给吃。)③含忍。江淹《恨赋》:“自古皆有死,莫不饮恨而吞声。”④没入,隐没。《吕氏春秋·精通》:“养由基射,中石,矢乃饮羽。”(养由基:春秋时楚国大夫,以善射著称。先sì:同“兕”,独角犀。羽:指箭尾部的羽毛。)《汉书·游侠传·朱家》:“然终不伐其能,饮其德。”(伐:自夸。)
㈡yìn ⑤给……喝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晋侯饮赵盾酒。”陈琳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饮马长城窟,水寒伤马骨。”(窟:流出泉水的孔穴,即泉眼。)
饮-古代汉语字典
饮yìn
【释义】:
见“饮”㈡。
饮-常用古汉语字典
饮
【繁体字】:飲
【释义】:
(一)yǐn[名]①指酒水、浆汤类饮料。《战国策·触龙说赵太后》:日食饮得无衰乎?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谷阳竖献饮於子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衣服食饮与缭同。②酒席,酒宴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父母闻之,清宫除道,张乐设饮,郊迎三十里。[动]①喝,特指喝酒。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。司马迁《鸿门宴》: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: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②含忍。蒋防《霍小玉传》:韶颜稚齿,饮恨而终。
(二)yìn[动]①指以酒食款待、宴请。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柳永《雨霖铃》: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兰舟催发。②指给人或牲畜喝水。《诗经·小雅·绵蛮》:饮之食之,教之诲之。陈琳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饮马长城窟,水寒伤马骨。
饮1-常用字详解字典
饮1yǐn
飲
甲金篆
从食从欠,会意,,7画。①喝饮1料|饮1食|饮1水思源△畅饮1|痛饮1。②可喝的东西饮1子△冷饮1|热饮1。③心里存着;含着饮1恨。①喻指被射中饮1弹。
饮2-常用字详解字典
饮2yìn
飲
①给牲口水喝饮2牲口。②饮场;旧时戏曲演员在台上喝水润嗓。
〈辨〉饮字甲骨文象人俯首吐舌吸取酒器中酒的样子;金文讹变;篆书作,人形的主要部分讹作欠,张口吐舌的部分讹作声符今,《说文》解释为从欠酓声。欠,详欠字下,用为偏旁表示人张口;酓读yǎn。后来改为从欠从食会意,食物里面包含可喝的东西。简化作饮。
饮(飲)-汉语字源字典
饮(飲)yǐn
甲 金 篆
斯文人饮酒,是先把酒斟入酒杯,然后再慢饮细品。而甲骨文的饮字,则象一个人弯腰低头,伸着舌头抱坛痛饮的样子,可见古人饮酒也是豪兴过人。饮的本义指喝酒,后来才引申指一般的喝,如饮水、饮茶等。
[饮水思源]北周庾信《徵调曲》:“落其实者思其树,饮其流者怀其源。”后人取其意,以喻不忘本源。又作“饮水知源”。
[饮鸩止渴]饮毒酒解渴。比喻不顾后患而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困难。
饮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饮yǐn飲*
【释义】:
①喝饮水思源|饮鸩止渴|饮泣吞声|饮料。→②喝酒对饮|畅饮|宴饮|豪饮。→③心中含着;忍着饮恨自杀。→④指饮料冷饮|热饮。⑤指饮子,即不规定时间、剂量饮服的中药汤剂香薷饮|门冬饮。
另见yìn。
饮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饮yìn飲*
【释义】:
给牲口喝水牲口饮过了|饮马。
另见yǐn。
饮-汉字异读字典
饮
㈠yǐn ①喝。如:饮茶。②饮料。如:冷饮。③含忍。如:饮恨。④隐没;没入。饮羽:指箭深入没羽,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。《吕氏春秋·精通》:“养由基射兕中石,矢乃饮羽。”
㈡yìn 〔语〕作使动用法。使喝。如:饮牲口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