柞(柞)是什么意思
柞-古文字通假字典
柞
(鐸從zuo)讀為作(鐸精zuo),叠韻,精從旁紐
中山王玆方壺:“歛中則庶民(附)。”書也缶:“以鑄缶。”上博楚竹書《性情論》簡一五:“(觀)《》(《賚》)《武》,則(懠)女(如)也斯。”,影本讀作,起也。《璽彙》三一四七:“。”三一四八:“歐。”姓氏通用作。《廣韻》鐸韻:“作,姓,漢有涿郡太守作顯。”曾侯乙鑒缶:“曾侯乙(持)甬(用)冬(終)。”量侯坭:“量侯柞寶坭。”
柞-古文字通假字典
柞
(鐸從zuo)讀為胙(鐸從zuo),雙聲叠韻
柞伯坭:“柞白(伯)十爯(稱)弓,无灋(廢)矢。王則畀柞白赤金十反(鈑),易(賜)見。柞白(伯)用乍(作)周公寳彝。”柞讀為胙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富辰曰:凡、蔣、邢、茅、胙、祭,周公之胤。”《後漢書·郡國志》東郡有胙城,在今河南延津縣北三十五里。
柞-古代汉语字典
柞zé
【释义】:
见“柞”㈡。
柞-古代汉语字典
柞
【释义】:
㈠ zuò△①柞树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菽》:“维柞之枝,其叶蓬蓬。”(蓬蓬:繁盛的样子。)又指栎树。《诗经·大雅·绵》:“柞棫拨矣。”(棫yù:树名。)
㈡zé ②砍伐树木。《诗经·周颂·载芟》:“载芟载柞,其耕泽泽。”(芟shān:除草。泽泽:散发。)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柞木剪棘。”③狭窄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轮人》:“轂小而长则柞。”
柞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柞zuò
【中古音】:
【上古音】:
在各切
【通假字释义】:
精鐸開一(精鐸) 柞木也。
【正字及释义】:
槎 chá 土下切 牀馬開二(從歌) 斜斫木。
《詩·周頌·載芟》:載芟載柞,其耕澤澤。〔馬瑞辰云:此詩“載柞”及《周禮·柞氏》皆當爲槎之假借。〕
《文選》張衡《西京賦》:焚萊平場,柞木剪棘。
咋 zé ㄗ 側革切 莊麥開二(從魚) 大聲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氏》:鍾……侈則柞,弇則鬱。
窄 zhǎi 側伯切 莊陌開二(從鐸) 狹窄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輪人》:轂小而長,則柞,大而短則摯(niè危,不堅牢)。
酢 zuò ㄗㄨ 在各切 從鐸開一(從鐸) 酬酢。
《戰國策·趙策一》:昔者五國之王,嘗合横而謀伐趙,參分趙國壤地,著之盤盂,屬之讎柞。〔注:讎柞,酬酢同。〕
柞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柞zhà
【释义】:
[柞水]zhàshuǐ地名,在陕西。
另见zuò。
柞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柞zuò
【释义】:
①柞木,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生棘刺,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,边缘有锯齿,开黄白色小花,浆果小球形,黑色。木质坚硬,可用来制作家具等;叶子可以做药材。〇②柞树,栎树的通称柞蚕|柞丝。
另见zhà。
柞-汉字异读字典
柞
㈠zuò 柞木。植物名又名“蒙子树”、“凿刺树”、“冬青”。《诗·小雅·采菽》:“维柞之枝,其叶蓬蓬。”
㈡zhà 〔专〕柞水:县名。在陕西省南部,汉江支流乾佑河上游。
㈢zé ①〔语〕作动词,指砍伐树木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柞木翦棘。”②〔通〕通“窄”。《考工记·轮人》:“毂小而长,则柞。”③〔通〕通“咋”。声大。《考工记·凫氏》:“(钟)侈则柞,弇则郁。”
柞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柞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