祯(禎)是什么意思
祯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祯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祯-古代汉语字典
祯zhēn
【释义】:
吉祥。《诗经·周颂·维清》:“迄用有成,维周之祯。”(迄:至,到。维:语气词。)
祯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祯zhēn禎
【释义】:
〈文〉吉祥的征兆祯祥。
祯-汉字异读字典
祯
zhēn 〔又〕zhēng 吉祥。《诗·周颂·维清》:“维周之祯。”《长生殿·疑谶》:“细端详,诗意少祯符。”
赵祯-历代避讳字汇典
赵祯zhào zhēn
宋仁宗赵氏名祯。
《续通鉴纲目》卷五:宋仁宗嘉祐元年,“夏四月,江决六塔。”注云:“内侍刘恢遂奏,六塔之役,水死者数千万人,穿土于犯忌禁。(1)且河口乃赵征村,于国姓御名有嫌,而大兴锸𣃁,非便。诏罢其役。”《汇考》卷二〇谓此之赵征村曰:“案今在大名府开州,名赵村铺,见《畿辅通志》。盖后并‘征’字去之。”
祯-历代避讳字汇典
祯zhēn
(一)
隋文帝杨坚,祖追尊献王名祯。
避嫌名“贞”: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隋书·李孝贞传》云:“李孝贞字元操,赵郡柏人人也。……开皇初,拜冯翊太守,为犯庙讳,于是称字。”
同书《文学传》云:“王贞字孝逸。”贞启谢齐王杨暕书曰:“孝逸生于战争之季,长于风尘之世。”《举例》卷二曰:“自称字而不名……避隋文帝祖名祯也。”
〈谥号〉《周书·郑孝穆传》载:北周少司空郑孝穆,卒,“谥曰贞。”孝穆子译,“于隋文帝有翊赞功,开皇初,又追赠孝穆大将军、徐兖等六州刺史,改谥曰文。”
(二)
宋仁宗赵氏名祯。
避正讳“祯”: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崇文总目》卷四:“《坐忘论》二卷,司马承祯撰。”朱锡鬯云:“《唐志》、《书录解题》并一卷。《宋志》亦一卷,司马子微撰,即承祯也。避讳故称字。”
〈州名〉《九域志》卷九广南路惠州云:“伪汉州名同仁宗庙讳,天禧五年改惠州。”又,《十国春秋〉地理表下》南汉祯州,注亦曰:《欧史·职方考》作惠州’,案宋天禧时以州名犯太子名,始改为惠,五代始未尝有惠州也。”彦按:此宋史臣避国讳追改。
〔代字〕①以“祥”代“祯”:
〈人名〉《崇文总目》卷四:“唐司马承祥《修生养气诀》一卷。”朱锡鬯云:“司马承祥即承祯也。此避仁宗嫌名。”
〈节名〉《宋史·真宗纪三》云:天禧元年正月“壬戍,诏以四月旦日为天祥节。”彦按:据本书《礼志十五》,“天祥节”应为“天祯节”(见下文),此宋史臣避国讳改。
②以“祺”代“祯”:
〈节名〉《宋史·礼志十五》云:“天禧初,诏以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为天祯节。……寻以仁宗嫌名,改为天祺节。”
〈习语〉《梦溪笔谈》卷八云:“每夜天文院具有无谪见云物祺祥,及当夜星次……”胡道静校注本改“祺”为“祯”,云:“‘祯’字原避宋仁宗讳改,今从弘治本、万历本回改。”
③以“真”代“祯”:
〈书名〉《崇文总目》卷四“《周易灵祯述》一卷”,朱锡鬯云:“《通志略》‘祯’作‘真’,避仁宗名也。下《周易灵祯诀》,《通志略》亦作‘真’。”
同书同卷:“《周易通祯释例》三卷”,朱锡鬯亦云:“《通志略》‘祯’作‘真’,一卷;《宋志》作‘贞’,无‘释例’二字,并避仁宗名。”
④以“贞”代“祯”:
〈人名〉《旧唐书·罗威传》有军帅乐彦祯,新、旧《五代史》均作“乐彦贞”,《举例》卷四曰:“此作贞者,宋人避仁宗讳改。”
〈书名〉《周易通祯释例》,《宋史·艺文志五》作《周易通贞》。
〔缺笔〕《汇考》卷二〇云:“(宋)石经,《诗》‘维周之’,《中庸》‘必有祥’,并阙中二画。”
又避嫌名“贞”:
〔省阙〕〈人名〉《养新录》卷一三“司马温公《稽古录》”条引陈少章云:温公是书,于古人姓名犯国讳者,往往易以它字。或二名减一,如“刘彦贞作刘彦之类是也”。
〈其他〉《桯史》卷二云:“承平时,国家与辽欢盟,文禁甚宽,辂客者往来,率以谈谑诗文相娱乐。元祐间,东坡寔膺是选,辽使素闻其名,思以奇困之。其国旧有一对曰‘三光日月星’,凡以数言者,必犯其上一字,于是遍国中无能属者。首以请于坡,坡唯唯,谓其介曰:‘我能而君不能,亦非所以全大国之体。“四诗风雅颂”,天生对也,盍先以此复之。’介如言。方共叹愕,坡徐曰:‘某亦有一对:“四德元亨利”。’(1)使睢盱,欲起辨,坡曰:‘尔谓我忘其一耶?谨閟尔舌。两朝兄弟邦,卿为外臣,此固仁祖之庙讳也。’使出不意,大骇服。”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宋史·刘甲传》云:“刘甲字师文……使金,至燕山,伴宴完颜者,名犯仁庙嫌讳,甲力辞,完颜更名修。”彦按:此完颜盖指完颜守贞,《金史》有传。
〈谥号〉《举例》卷三曰:“《旧唐书·牛僧孺传》‘谥文贞’,《唐会要》同,《新书》曰‘谥文简’,疑亦宋人避讳追改。”
又曰:“《新五代史,罗绍威传》‘谥贞壮’,而《五代会要》则谥正懿,疑亦避讳追改。”
〈县地名〉《九域志》卷九福州云:“天禧五年,改永贞县为永昌。”
《宋史·朱昂传》云:“周世宗南征,韩令坤统兵至扬州,昂谒见,陈治乱方略,令坤奇之,署权知扬州扬子县。”《校勘记》曰:“按《寰宇记》卷一三〇谓唐扬子县,南唐改为永贞县。夏竦《文庄集》卷二八《朱昂行状》作‘永真县’。”彦按:据此,盖本当云“永贞县”,其作“扬子”或作“永真”,皆避宋讳追改。
又,《能改斋漫录》卷一一云:“南唐有贤女浦。盖祥符间女子姓刘氏,夫死誓不再嫁,父兄强之,因自沉于江,浦因以取名。初号贞女,后避昭陵讳,(2)改为贤女。”
〈亭名〉《入蜀记》卷二云:冶城山麓有卞壶墓,“墓东北又有亭,颇疏豁,曰忠孝亭。亭本南唐忠贞亭,后避讳改焉。忠贞,壶谥。今曰‘忠孝’,则并以其二子死父难也。”
〈其他〉《讳字谱》曰:“庆历二年,褒城文宜王庙碑,书‘贞珉’作‘温珉’。”
〔代字〕①以“正”代“贞”:
〈人名〉唐卢龙节度使李匡威部属李抱贞,(3)《新五代史·王镕传》作“李正抱”。彦按:本名抱贞,欧阳修避仁宗讳改“贞”为“正”,又因误倒,遂成“正抱”。
五代荆南王贞范,(4)《宋史·艺文志八》总集类录“王正范《续正声集》五卷”,即其人,而作“正范”,盖宋人讳改。
《中州金石记》卷四记大中祥符四年立《石保兴神道碑》曰:“《碑》云:‘公本名贞,太祖改锡今讳。’《(宋)史》云:‘本名保正,太祖取兴宗之义改之。’《东都事略》亦作‘保正’,宋人避仁宗嫌名故也。”
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是时孔子当阨,主司城贞子”。阮元《校勘记》曰:“石经‘贞’讳‘正’”。
又《汇考》卷二〇曰:“《江邻几杂志》,唐李茂贞作‘李茂正’。米友仁《兰亭跋》,唐诸葛贞作‘诸葛正。’”
〈谥号〉《举例》卷三曰:“《新唐书·韦虚心传》:‘赠扬州大都督,谥曰正。’据《唐会要》,虚心、李乂辈皆谥贞,今《新史》于李乂则谥曰贞,于虚心则谥曰正,盖避宋仁宗嫌名,改‘贞’为‘正’。其或改或否者,杂采他书,未及订正耳。”
《大学衍义补》卷八四云:“宋以前人臣无谥文正者,文正即唐之文贞,宋人避讳易‘贞’为‘正’,盖谥之最美者也。”
《梁溪漫志》卷二云:“谥之美者,极于文正,司马公尝言之,而身得之。国朝以来,得此谥者唯公与王沂公、范希文而已。若李司空(昉)、王太尉(旦),皆谥文贞,后以犯仁宗嫌名,世遂呼为文正,其实非本谥也。”彦按:又唐魏征,亦谥文贞,(5)而《宋史·艺文志七》别集类录“《魏文正公时务策》五卷”,乃作“文正”,亦宋人所讳改。
《春明退朝录》卷上载:使相高中令保融,谥正懿,注云:“正字犯仁宗嫌名。”是其谥本贞懿,因避讳改书“正懿”。
同书同卷又载:吕相端、枢密副使马公知节均谥正惠,注并云:“正字犯仁宗嫌名。”则其谥亦本贞惠,同以避讳改书。又《举例》卷三曰:“《五代会要》十二:‘赠太子少傅朱汉宾谥正惠。’太常博士林弼议曰:‘按谥法:中道不挠,保节扬名曰正。”今考新、旧《五代史》,朱汉宾实谥贞惠。而《唐会要·谥法解》则云:‘直道不挠,清白守节曰贞。’可知朱汉宾本谥贞惠,《五代会要》避宋讳改为‘正惠’也。”
《举例》卷三又曰:“《旧五代史·张承业传》‘谥贞宪’,而《五代会要》及《新五代史》则谥正宪,亦宋人避讳改。”
又,《新唐书·徐有功传》:“会昌中,追谥忠正。”钱氏《考异》卷五三云:“谥法无‘正’字,宋时避仁宗嫌名,改‘贞’为‘正’。”
《宋史·礼志十二》:“正献、恭喜二后并立别庙”。《校勘记》曰:“按《旧唐书》卷五二、《新唐书》卷七七《后妃传》,穆宗后为贞献,此处‘正献’是宋人避讳改。”
〈年号〉《五杂俎》卷一三云:“宋时避君上之讳最严……仁宗名祯,而贞观改作正观。”彦按:《春明退朝录》卷下:“唐正观中,长孙皇后谥文德”,又:“正观十年十月诏,始用黄麻纸写诏敕”,“正”字下并注云:“正字犯仁宗嫌名。”是其例。《梦溪笔谈》书中多次言及贞观年号,亦径追改而作“正观”。
唐德宗年号贞元,宋人亦改“正元”。《春明退朝录》卷中有“正元二年”,“正”字下自注云:“正字犯仁宗嫌名。”《桯史》卷一三“冰清古琴”条云:“(琴)凤沼内书‘正元十一年七月八日再修’。元字上一字,在本朝为昭陵讳,沼中书‘正’,从小从贝,而‘贝’字阙其旁点”。此所谓之“正元”,亦为“贞元”,而书“正”即书‘贞’,岳氏避庙讳改;否则,“从卜从贝”便不好解。又,《梦溪笔谈》卷五所称“正元、元和之间”,“正元”亦“贞元”之讳代词。
又,《容斋四笔》卷一〇云:“唐明宗天成二年,(杨)溥以十一月僭帝,改元乾贞。宋莒公《纪年通谱》书为‘乾正’,云避仁宗嫌名,《通鉴》亦同。”
《春明退朝录》卷下:“今有梁朝宣底二卷,载朱梁正明三年四年事”,又:“正明年是李振为使”,“正”字下并注云:“正字犯仁宗嫌名。”彦按:年号本称“贞明”。又《旧五代史·崔棁传》云:“梁正明三年,举进士甲科”,“正明”亦“贞明”宋人讳改,后梁无正明年号也。
〈书名〉《崇文总目》卷二有“《正观实录》四十卷,长孙无忌等撰”,钱绎云:“‘贞’作‘正’,避仁宗嫌名。”又有“《正陵遗事》二卷,令狐澄撰”,“《续正陵遗事》一卷,柳玭撰”,钱绎云:“按:本作‘贞陵’,此避嫌名。”又有“《文正公事录》一卷,王方庆撰”,《文正公故事》三卷,刘祎之撰”,钱绎云:“按:本作‘贞’,此避嫌名。”
同书卷三有《正元饮略》三卷,窦常撰”,钱侗云:“本作‘贞元’,此避嫌名。”又有“《正元集要广利方》五卷,唐德宗撰”,钱侗云:“按:《玉海》引《崇文目》,‘正元’作‘贞元’,诸家书目并同,此避嫌名也。”
同书卷四有:“《正元制敕书奏》一卷”,秦鉴云:“‘贞’作‘正’,避仁宗嫌名。”
〈县名〉《宋史·地理志四》淮南东路真州扬子县,注云:“本扬州永正县之白沙镇”。彦按:“永正”当作“永贞”,宋人讳改。(6)
〈树名〉《日知录》卷二三“嫌名”条注云:“《雍录》以‘贞女树’为‘正女木’。”
〈引文〉《梦溪笔谈》卷七引《国语》,改“贞屯悔豫”为“正屯悔豫”。
②以“真”代“贞”:
〈人名〉《旧五代史·周太祖纪第三》:“朗州行军司马何敬真”,彦按:此即同卷上文之“何敬贞”。盖本名敬贞,宋人讳改“敬真”,只因避之未尽,或由回改遗漏,遂一人异名。
《宋史·魏仁浦传》:“李守真以河中叛”,彦按:守真本名守贞,《旧五代史》有传,《宋史·王溥传》亦作“李守贞”。此作“守真”,乃宋史臣讳改。
〈县名〉夏竦《朱昂行状》,书“永贞县”作“永真”。(见上文)
〈山名〉《水东日记》卷三云:“尝过光福叶子昌家,阅其谱……所录《宋金紫棐恭公墓铭》,云葬贞山。卢熊《郡志》有蒸山,又云棐恭葬真山者,疑为嫌名,改蒸为真耳。以予观之,叶氏铭未必失实,岂本贞山,后人讹为‘蒸’,而‘真’又讹于刻工耶?”《汇考》卷二〇曰:“案蒸、真皆后起,原名乃贞山,铭墓时未避也。”
〈年号〉《举例》卷三曰:“宋人书贞观年号为真观”。
〔缺笔〕宋石经《周易·乾》:“元亨利贞”,《〈诗·召南·行露〉序》:“贞信之教兴”,“贞”字并缺中二画作“”。(7)
《桯史》卷一三载:“嘉定庚午,余在中都燕李奉宁坐上,客有叶知几者,官天府,与焉。叶以博古知音自名。前旬日,有士人携一古琴至李氏鬻之,其名曰‘冰清’。断纹鳞,制作奇崛。识与不识,皆谓数百年物。腹有铭,称晋陵子题……又书‘大历三年三月三日上底,蜀郡雷氏斵’。凤沼内书‘贞元十一年七月八日再修,(8)士雄记’。李以质于叶,叶一见色动,掀髯叹咤,以为至宝。客又有忆诵《渑水燕谈》中有是名者,取而阅之,铭文岁月皆吻合良是。叶益自信不诬,起附耳谓主人曰:‘某行天下,未之前觌,虽厚直不可失也。’李敬受教,一偿百万钱。鬻者撑拒不肯,曰:‘吾祖父世宝此,将贡之上方,大珰某人固许我矣。直未及半,渠可售?’李顾信叶语,绝欲得之。门下客为平章,莫能定。余觉叶意,知其有赝,旁坐不平。漫起周视,读沼中字,皆历历可数,因得其所疑。乃以袖复琴而问叶曰:‘琴之媺恶,余姑谓弗知。敢问贞元何代也?’叶笑未应,坐人曰:‘是固唐德宗,何以问为?’余曰:‘诚然,琴何以为唐物?’众起致请。乃指沼字示之,曰:‘元字上一字,在本朝为昭陵讳,沼中书贞从卜从贝是矣,而贝字阙其旁点为字不成,盖今文书令也,唐何自知之?贞元前天圣二百年,雷氏乃预知避讳,必无此理。是盖为赝者,徒取《燕谈》以实其说,不知缺文之熟于用而忘益之;且沼深不可措笔,修琴时必剖而两,因题其上。字固可识,又何疑焉!’众犹争取视,见它字皆焕明,实无旁点,乃大骇。李更衣自内出,或以白之,抵掌笑。叶惭曰:‘是犹佳琴,特非唐物而已。’李不欲逆,勉强薄酬,顿损直十之九得焉。鬻琴者虽怒而无以辞也。”(9)
〔触犯〕《墨客挥犀》卷九云:“赵侍读师民,学问淳德,天下所共称也。仁庙时讲《易》后殿,说乾卦四德,至‘贞’字不以他音代呼,直言其字。近侍皆掩口,公徐曰:‘临文不讳。’讲罢,帝目送之,顾左右曰:‘此真古儒也。’其眷重如此。”
又,《道山清话》云:“庆历中,胡瑷以白衣召对,侍迩英讲《易》,读《乾》‘元亨利贞’,不避上御名。上与左右皆失色,瑗曰:‘临文不讳。’……虽曰尊经,然坐斥君父之名,亦未为允。”
又避嫌名“征”:
〔改称〕〈敬称〉《养新录》卷三云:“朱文公《(四书)集注》引刘聘君说者三。聘君,谓白水刘勉之致中也。李心传《系年要录》:‘绍兴七年四月,中书舍人吕本中等奏,建州进士刘勉之,学有渊源,行可师法,闽中士人,无不推仰。伏望特赐录用。诏召赴行在。故有聘君之称。’聘君,避仁宗嫌名也。文公早年师事致中,且系妇翁,故不称名氏。”《举例》卷二亦曰:“聘君即征君,避仁宗嫌名改称。”
〈山名〉《汇考》卷二〇引薛应旂《浙江通志》云:“龙游雨微山,旧名雨征山,避改。”(10)
〈礼制〉《讳名考》云:“宋仁宗讳祯,并讳征,《宋史·礼志》纳后六礼,‘纳征’作‘纳成’。”《讳字谱》亦曰:“昏礼‘纳征’,政和礼作‘纳成’,司马光《书仪》作‘纳币’。”
〔代字〕①以“证”代“征”:
〈人名〉《五杂俎》卷一三云:“宋时避君上之讳最严……仁宗名祯,而贞观改作正观,魏征改作魏证,不知征、祯不同音也。”
《举例》卷四曰:“《宋史·艺文志》易类:‘史文徽《易口诀义》六卷。’《崇文总目》云‘河南史证撰’;晃公武云‘唐史证撰’;陈振孙云‘避讳作证字’。则此志‘徽’字当为‘征’之讹,征为宋仁宗嫌名,因避讳改字而致误。”
〈篇籍〉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征于色”,阮元《校勘记》曰:“石经‘征’讳作‘证’。”
〈习语〉《新唐书·五行志一》云:“(刘)向为《五行传》,乃取其五事、皇极、庶证附于五行。”“庶证”即“庶征”。《书·洪范》云:“次八曰念用庶征。”
②以“登”代“征”:
〈六壬天辰名〉《梦溪笔谈》卷七载六壬天十二辰名云:“亥曰登明”,原注:“‘登’避仁宗嫌名。”彦按:据《景祐六壬神定经》,名本为“征明”。
〔缺笔〕宋石经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久则征”,“杞不足征也”,“征诸庶民”,诸“征”字俱缺中下笔作“徵”。(11))
或避“宫徵”之“徵”(音zhǐ):
〔代字〕以“祉”代“徵”:
《礼部韵略·上声止韵》“徵”字注云:“又陟盈切,系庙讳嫌名,合当回避。其上声,不当回避;今士子多以‘祉’字代之,不知祉字与此音不同,殊乖义理。”
〈五音〉《汇考》卷二〇举其例云:“《班马字类·霄韵》‘招’字引《孟子》‘《祉招》《角招》’。《玉海》:‘宫商角祉’,又:‘林钟为祉,蕤宾为变祉’。《咸淳临安志》,苏子瞻《东阳水乐洞诗》:‘锵然涧谷含宫祉’,又任希夷诗:‘细响叶宫祉’。”
又避嫌名“浈”:
〔改称〕〈县名〉《养新录》卷一一云:“仁宗名祯,改……浈阳县曰真阳,浈昌县曰保昌。”
又避嫌名“正”:
〔改称〕〈月序〉《齐东野语》卷四载程颐语哲宗曰:“昔仁宗时,宫嫔谓正月为初月,饼之蒸者为炊,天下以为非。嫌名、旧名请勿讳。”
《邻几杂志》云:“王禹玉上言,请以正月为端月,‘正’音与上名相近也。”
〔疑误〕《云麓漫钞》卷二云:“《诗》‘正月繁霜’,作政音呼。秦始皇以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,因名正,自后作征音呼。……至本朝,以与仁宗御名同音,当时欲改正月作端月,或曰一月,有以政音为言者,正遂作政音……凡平声呼者悉改焉。今人作征音呼,非是。奏对尤不可。”
《六书故》卷一六“正”字下亦云:“平声与仁宗御名同音,当时欲改正月为端月、一月,有以去声为言者,遂不改,然习俗至今以平声言正月也。”
彦按:据赵、戴二氏说,似宋时曾读“正月”之“正”为去声“政”音,然《宋景文公笔记》卷上云:“宦者、宫人言正月与上讳同音,故共易为初月。王珪为修起居注,颇熟其闻,因上言,‘秦始皇帝名政,改正音政音政月为端月,以正音政音政为正音征音征’,令乞废正征音一字不用。遂下两制议。两制共是其请,表去其字。曾公亮疑而问予,予曰:‘不宜废。且月外尚有“射正”、《诗》曰“不出正兮”,不止正月矣。’曾寤,密语丞相府,罢之。”是则初虽曾有废读正字“征”音之议,然终未实行也。
又避嫌名“蒸”:
〔改称〕〈品物〉《青箱杂记》卷二云:“仁宗庙讳祯,语讹近蒸,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。”
又,据《礼部韵略》附载《淳熙重修文书式》,宋仁宗嫌名尚有“桢、侦、、媜、𣃘、症、、寊、揁、𢔘”等一十字须回避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