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,一个集成语、谚语、俗语、俚语、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,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,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好学之士,齐心合力,相互扶持,共同进步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字典 > 忠

忠(忠)是什么意思

  • 忠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
   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
  • 忠-古代汉语字典

    忠zhōng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尽心竭力,忠诚无私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贼民之主,不忠。”(贼:杀害。)后特指对君主忠诚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比干、子胥忠,而君不用。”(比干:商纣的大臣。子胥:吴国大将。)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昔者,子胥忠其君。”

    【说明】古代“忠”的意义宽泛,凡是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或为别人作事都叫忠,后来才特指忠于在上位者,忠于君主。

  • 忠-常用古汉语字典

    忠zhōng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[名]一种伦理道德。要求人们为人处事要尽心竭力、诚实不欺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忠义暴于朝廷。全祖望《梅花岭记》: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。[动]特指忠君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司马迁《屈原列传》:然亡国破家相属,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,其所谓忠者不忠,而所谓贤者不贤也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[形]尽心竭力,赤诚无私。《左传·曹刿论战》: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对曰:“忠之属也。”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进尽忠言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志虑忠纯。

  • 忠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
    忠zhōng

    【中古音】:

    ㄓㄨㄥ

    【上古音】:

    陟弓切

    【通假字释义】:

    知東開三(端中) 敬也。

    【正字及释义】:

    中 zhōng ㄓㄨㄥ 陟弓切 知東開三(端中) 中間,適中。

    《管子·禁藏》:順天之時,約地之宜,忠人之和。〔俞樾云:忠,當讀爲中。〕

    《韓非子·五蠹》:故群臣之言外事者,非有分于從衡之黨,則有仇讐之忠,而借力於國也。〔高亨云:忠,借爲中。〕

    衷 zhōng 陟弓切 知東開三(端中) 内心,正中。

    《韓非子·安危》:明主之道忠法,其法忠心。〔陶鴻慶云:忠,讀爲衷。〕

  • 忠-常用字详解字典

    忠zhōng

    从心从中、中亦声,形声,,8画。忠诚;尽心竭力忠心|忠实|忠告△尽忠|效忠|愚忠。

  • 忠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忠zhōng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尽心尽力,赤诚无私忠于祖国|忠诚|忠告|忠言。〇②姓。

  • 忠-金瓶梅字典

    zhōng 《广韵》:无私也,敬也,直也,厚也。 陟弓切通合三平东知

    ①忠贞。 任贤匡国,赴难勤王,乃臣子之忠诚。(九九6下10)卿言深切时艰,朕心加悦,足见忠猷。(四八14上6)

    ②正直厚道。 大户家下人都说武大忠厚。(一11上5)

  • 魏忠贤-历代避讳字汇典

    魏忠贤wèi zhōng xián

    明熹宗朝司礼秉笔太监魏氏名忠贤。

    《明史·宦官传二》云:魏忠贤兼掌东厂事,“所有疏,咸称‘厂臣’不名。大学士黄立极、施风来、张瑞图票旨,亦必曰‘朕与厂臣’,无敢名忠贤者。”郑仲夔《耳新》卷七亦曰:“天启年间,凡一切奏章,不敢斥魏忠贤姓名而称厂臣,稽古迄今,对君之言,从无此体也。”

    又,《汇考》卷三四引《杂史》云:“神庙时凡宣召太监,田义等皆直指其名,曰‘叫某人来’;如值圣怒,则曰‘采某人来’;至逆贤,则凡遇传召,后必接声或数十人欢然齐跪曰:‘叫老公哩。’于君前臣名之义何居,而乃恬不为异耶!……至国子监生陆万龄、曹代阿等疏请建祠国学,乃云:‘圣辅督厂魏’,但称姓而不名,又云圣辅者,蔡士顺所谓‘便是舜禹之案’者也,罪尤擢发难数,尽废君前臣名之礼。”

  • 张献忠-历代避讳字汇典

    张献忠zhāng xiàn zhōng

   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、称大西国王张氏名献忠。

    《后鉴录》曰:“(献忠)禁勿触讳,触讳殊一手一足。”

    又,《绥寇纪略》卷一〇云:“献忠以(甲申)十一月十六日即伪位……禁其下勿得触讳。凡郡邑、人物,犯必改,石碑亦鑱其字;否者立死。左右有诇事小儿数千,夜则周行街巷听人语,犯者白垩识其门,黎明而收者至。俚语曰:‘张家长,李家短’,有犯者亦在收中,献忠笑曰:‘此我家胜自成之谶也。’释之。”

  • 忠-历代避讳字汇典

    忠zhōng

    (一)

    隋文帝杨坚,父追尊太祖武元皇帝名忠。

    避正讳“忠”:

    〔标讳〕《北史·外戚传》云:“开皇初,济南郡上言,有男子吕永吉,自称有姑字苦桃,嫁为杨讳妻。”杨讳指杨忠。《隋书·外戚传》文字大体相同,《校勘记》曰:“‘忠’原为空格,各本多作‘讳’,今补‘忠’字。”

    〔省阙〕〈人名〉南朝陈南康太守吕忠肃,《南史·陈宗室诸王传》但作“吕肃”,避隋讳省“忠”字。(1)

    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隋书·高祖纪下》开皇九年正月,“韩擒虎进师入建邺,获其将任蛮奴”。《校勘记》曰:“即任忠。隋人讳‘忠’,改称他的小字。”彦按:《贺若弼传》亦称“陈将任蛮奴”。

    〈谥号〉《周书·李远传》,远于周武帝建德元年,“谥曰忠。隋开皇初……改谥曰怀。”

    〔代字〕①以“诚”代“忠”:

    〈篇籍〉《魏书·源贺传》,高宗谓群臣曰:“苟人人如贺,朕治天下复何忧哉!顾忆诚言,利实广矣。”李慈铭《魏书札记》曰:“‘诚言’本当作‘忠言’,此或隋人所追改。下《延伯传》‘诚孝’二字亦同。”(2)

    〈习语〉忠臣作“诚臣”。如:《隋书·许善心传》载,善心补葺家史旧书,中有《诚臣传》一卷。又,隋文帝曰:“我平陈国,唯获此人。既能怀其旧君,即是我诚臣也。”《杨素传》,炀帝引古语曰:“疾风知劲草,世乱有诚臣。”《南史·王准之传》,隋文帝谓辛昉曰:“(王)猛怀其旧主,送故情深,即是我之诚臣。”

    忠节作“诚节”。《日知录》卷二三曰:“唐长孙无忌等撰《隋书》,易《忠节传》以《诚节》,称苻坚为苻永固,亦避隋文帝及其考讳。”《隋书·麦铁杖传》:“吾等世荷国恩,门著诚节。”又,《南史·王猛传》云:“(猛)因勒兵缘江拒守,以固诚节。”《垣崇祖传》载,崇祖得遇于齐高帝,“遂密布诚节”。盖延寿袭用其父大师旧稿,故避隋讳。

    《老学庵续笔记》亦曰:“唐初,魏郑公等撰《隋书》,以隋文帝之父名忠,故凡‘忠’字皆谓之‘诚’,谓死事之臣为《诚节传》,书中凡忠臣皆曰‘诚臣’。书作于唐,犹为隋避讳,骤读之,殆不可晓。太宗诗云:‘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’亦是避隋讳耳。”

    又,忠孝作“诚孝”。如《隋书·杨素传》,文帝诏曰:“论素此心,事极诚孝。”《麦铁杖传》,铁杖谓其子曰:“我既被杀,尔当富贵。唯诚与孝,尔其勉之。”即其例。

    他如,《隋书·炀帝纪下》大业八年正月诏云:“虐及弗辜,诚而遇祸。”《于仲文传》,仲文狱中上书曰:“子孝臣诚,人伦不易之道。”《高熲传》,隋文帝诏曰:“自朕受命,常典机衡,竭诚陈力,心迹俱尽。”凡此,“诚”亦并“忠”之避讳代字。

    ②以“仲”代“忠”:

    〈人名〉南朝陈南康太守吕忠肃,《隋书·杨素传》及《张煚传》并作“吕仲肃”。张森楷《隋书校勘记》曰:“《陈书·陈慧纪传》作‘吕忠肃’,《南史》作‘吕肃’,盖本是‘忠肃’,隋人讳改或省。”

    又避嫌名“中”:

    〔省阙〕〈职官〉《齐东野语》卷四曰:“隋文帝父讳忠,凡郎中皆去‘中’字。”

    《举例》卷六曰:“唐景云二年,《司空苏瓌碑》,《文苑英华》八八三曾载其文,以石本校之,颇多异同。如云:‘大父,隋职方郎中。’石刻无‘中’字。隋文帝父讳忠,诸曹郎皆去中字,不当称郎中,此石刻之可信者。《文苑英华》妄增‘中’字,非史实。”

    〔改称〕〈职官〉《通典·职官三》云:周宣帝末别置侍中为加官,“隋又改侍中为纳言”。彦按:此避文帝父讳也。

    同书《职官六》云:“隋以国讳,改(御史)中丞为大夫。”

    《旧唐书·职官志三》御史台“中丞二员”,注云:“后周曰司宪中大夫,隋讳中,改为持书御史。”(3)

    《举例》卷六云:“魏晋以后,诸州皆置大中正,以甄流别品。隋时避讳,改为州都,而去中正之名,详《通典》卅二《职官篇》。校书者不达州都为何语,妄加‘督’字。《隋书》既然,《北史》亦尔,所谓以不狂为狂也。”彦按:《〈北史·韦师传〉校勘记》曰:“州都之号,晋及北魏已有,非始于隋,大约至隋时方定为正式名称,而废中正之名。”

    又,《北史·牛弘传》“晋秘书监荀勖”,《举例》卷二曰:“本名中书监,避隋讳改。”

    《南史·殷不害传》:“父高明,梁尚书兵部郎。”《陈书》“兵部郎”作“中兵郎”。《南史校勘记》曰:“按《南齐书·百官志》尚书台有中兵,无兵部。‘兵部郎’起于隋,前此未有。”彦按:此避隋讳,而以后世官名称之。

    《隋书·高祖纪上》:开皇元年二月,以“开府、民部尚书、昌国县公元岩为兵部尚书”。《校勘记》曰:“本书《元岩传》作‘民部中大夫’。隋人讳‘忠’,改‘中大夫’为‘尚书’。”

    〈郡县名〉《元和郡县志》卷一八云:“后魏道武帝平慕容垂,子宝为中山郡……隋开皇元年,以‘中’字犯庙讳,改中山郡为鲜虞郡。”

    同书卷三三云:绵州巴西县,“本汉涪县地……后魏改为巴中县,隋开皇元年,避庙讳改为巴西县。”

    《汉书·地理志上》南郡中庐县,颜注云:“在襄阳县南,今犹有次庐村。以隋室讳忠,故改‘忠’为‘次’。”(4)

    《隋书·地理志中》,太原郡榆次县云:“后齐曰中都,开皇中改焉,”

    又,《讳字谱》卷上云:隋文帝父名忠,“改汉中郡为汉川”。(5)

    〔代字〕①以“内”代“中”:

    〈职官〉《通典·职官三》注云:“隋氏讳忠,故凡‘中’,皆曰‘内’。”

    《齐东野语》卷四云:“隋文帝父讳忠……(改)侍中为侍内,中书为内史,殿中侍御为殿内侍御。”

    又,《通鉴》卷一七五,隋以“相国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”。注云:“相国内郎,相国府从事中郎,避讳改为内郎。”同书卷一七九,注云:“殿内将军,即殿中将军,隋避讳改之,属左、右卫。”

    《北史·牛弘传》“晋内书监荀勖”,钱氏《考异》云:“荀勖本中书监,此避讳改。”

    同书《李德林传》:“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”,《举例》卷二亦曰:“是时隋未受禅,不当避‘中’字。下文云:‘授丞相府从事内郎。’皆史家追改。”

    〈县名〉荥阳郡中牟县改为内牟,马邑郡云中县改为云内,(6)襄国郡中丘县改为内丘,邓州中乡县改为内乡,(7)巴西郡阆中县改为阆内,资阳郡中江县改为内江,(8)梁州褒中县改为褒内。(9)

    〈国号〉《通鉴》隋文帝开皇九年:“陈人觇之,以为内国无船。”注曰:“内国即中国,隋避讳,改曰‘内,。”

    〈书名〉《北史·牛弘传》云:“晋秘书监荀勖定魏《内经》,更著《新簿》。”钱氏《考异》卷四〇曰:“勖著《中经新簿》,此称‘内经’,避隋讳也。”

    〈引文〉《北史·牛弘传》又引蔡邕论云:“东曰青阳,南曰明堂,西曰总章,北曰玄堂,内曰太室。”《校勘记》曰:“(蔡邕)《明堂论》‘内’作‘中’,牛弘避隋讳改。”

    《隋书·音乐志下》引郑玄曰:“燕乐,房内乐也”。彦按:郑玄语见《周礼·春官·磬师注》,本作“燕乐,房中之乐”,此亦避隋讳改。

    又,《举例》卷二云:“隋开皇十三年《东阿王庙碑》,‘黄中’作‘黄内’,避隋讳”。彦按“黄中”本《周易·坤》:“君子黄中通理,正位居体。”

    ②以“和”代“中”:

    〈引文〉《隋书·高祖纪上》:“王宜允执厥和,仪刑典训。”《校勘记》曰:“‘和’应作‘中’,语出伪《古文尚书·大禹谟》。隋人讳‘忠’,‘中’与‘忠’同音,因改‘中’为‘和’。”

    (二)

    唐高宗李治,长子废太子名忠。

    避嫌名“中”:

    〔改称〕〈职官〉《旧唐书·高宗纪上》载:永徽三年“秋七月丁巳,立陈王忠为皇太子……九月丁巳,改太子中允为内允,中书舍人为内史舍人,诸率府中郎将改为旅贲郎将,以避太子名。”

    (三)

    唐贾曾父名言忠。

    避偏嫌“中”:

    〔辞官〕《旧唐书·文苑传中》云:“玄宗在东宫,盛择宫僚,拜曾为太子舍人。……俄特授曾中书舍人。曾以父名忠,固辞,乃拜谏议大夫、知制诰。……开元初,复拜中书舍人,曾又固辞,议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,又与曾父音同字别,于礼无嫌,曾乃就职。”

    (四)

    五代梁太祖朱晃,于唐赐名全忠。

    避偏讳“忠”:

    〔改称〕〈军名〉《新五代史·职方考》云,“许州,唐故曰忠武,梁改曰匡国。”

    或谓避偏嫌“钟”:

    〔改称〕〈品物〉《清异录》卷上云:“朱全忠时号钟为‘大圣铜’,俱以避讳故也。”

    (五)

    宋雷宋臣父名显忠。

    避偏嫌“中”:

    〔辞官〕《愧郯录》卷一〇引《李焘奏稿》云:“嘉祐六年,翰林学士贾黯知审官院。大理寺丞雷宋臣除太子中舍,以父名显忠乞避,朝廷许之。黯谓宋臣不当避嫌名,朝廷既许宋臣,若后有如此而不避,则可坐以冒荣之律乎?因言:‘自雍熙以来,或小官许改,或大臣不许,或虽二名、嫌名而许避,或正犯、单犯讳而不许。前后许与不许,系于临时,盖由未尝稽详礼律,立为永制。□约雍熙诏书,自某品以上,凡除官若犯父祖名讳,有奏陈者,先下有司,若定当避则听改,馀不在此限。’于是下太常礼院、大理寺同议。礼院、大理寺言:‘父祖之名,子孙所不忍道,不系官品之高下,并当回避。’乃诏:‘凡府号官称犯祖、父名而非嫌名及二名者,不以官品高下,并听回避。’”

    (六)

    宋高宗朝咸安郡王韩氏名世忠。

    关于偏讳“忠”:

    《宋史·韩世忠传》云:“世忠尝戒家人曰:‘吾名世忠,汝曹毋讳“忠”字,讳而不言,是忘忠也。”

    (七)

    金册立大齐皇帝刘豫,祖追尊徽祖毅文皇帝忠名。

    《关中金石记》卷七云:“《敕祭浑忠武王记》……碑为伪知丹州军事安抚使刘议立。议以浑忠武玉谥犯徽祖庙讳,抗章请避。”

    (八)

    金宣宗完颜珣,长子庄献太子名守忠。

    避偏讳“忠”:

    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金史·张行信传》云:“张行信字信甫,先名行忠,避庄献大子讳,改焉。”

  • 忠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