滋(滋)是什么意思
兹同滋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兹同滋
兹音zī。兹的本义是年。后本义为借义所夺,“兹”常用为近指代词。《尔雅·释诂》:“兹,此也。”故后世加义符“水”,分担“兹”的一个义项,成今字“滋”,益,更加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及正考父佐戴、武、宣,三命兹益共。”(到了正考父辅佐了戴公、武公、宣公,做了上卿就更加恭敬。三命,上卿。兹、益,同义连用,更加。共,同恭。)《墨子·非攻》:“苟亏人愈多,其不仁兹甚,罪益厚。”(假如损害别人损害得愈多,他的不道德的行为就更加严重,罪也就更大了。苟,假如。甚,形容词,厉害。)《汉书·五行志》:“赋敛兹重。”(赋税征收得更加厉害了。)
滋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滋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滋-古代汉语字典
滋zī
【释义】:
①草木生长,滋生。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:“草木庳小不滋,五谷萎败不成。”《后汉书·左雄传》:“巧伪滋萌。”又为培植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。”(畹:十二亩。树:种植。)引申为增加。王安石《上田正言书》之一:“今国之疵,民之病,有滋而无损。”②水,汁液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方将上猎三灵之流,下决醴泉之滋。”林逋《园池》:“一径衡门数亩池,平湖分涨草含滋。”又为湿润,浸润。李商隐《潭州》:“湘泪浅深滋竹色,楚歌重叠怨兰丛。”③美味,滋味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食肉饮酒,必有草木之滋焉。”(草木:指姜桂之类。)白居易《效陶潜体诗》之四:“持玩已可悦,欢尝有馀滋。”④愈,更加。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积货滋多,蓄怨滋厚。”柳宗元《蝜蝂传》:“而贪取滋甚。”⑤黑,污浊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不获世之滋垢,皭然泥而不滓者也。”(皭jiào:洁白。滓:污染。)
滋-古代汉语字典
滋xuán
【释义】:
浊,黑。《左传·哀公八年》:“拘鄫人之沤营者曰:‘何故使吾水滋?’”(鄫zēng:春秋时国名。菅jiān:植物名。沤菅:类似沤麻。)
【说明】此字本作“玆”,从二玄,后代误加水旁。此字与“滋长”的“滋”不同。
滋-常用古汉语字典
滋zī
【释义】:
[名]滋味,香味。《后汉书·蔡邕列传》:含甘吮滋。[动]①滋润。王融《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:草露之滋方渥。②滋生,滋长。《尚书·泰誓下》:树德务滋,除恶务本。[形]混浊,污浊。司马迁《屈原列传》:不获世之滋垢。《左传·哀公八年》:何故使吾水滋?[副]表示程度加深。更加。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》序: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,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,滋可痛已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武安由此滋骄。
滋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滋zī
【中古音】:
ㄗ
【上古音】:
子之切
【通假字释义】:
精之開四(精之) 益也。一曰滋水。出牛飲山、白陘谷,東入呼沱。
【正字及释义】:
慈 cí 疾之切 從之開四(從之) 愛。
《國語·齊語六》:修舊法,擇其善者而業用之:遂滋民,與無財,而敬百姓,國既安矣。
孳 zī ㄗ 子之切 精之開四(精之) 孳生,生息。
《國語·越語》:民乃蕃滋。
《漢書·禮樂志》:百姓蕃滋,咸循厥緒。
《漢書·谷永傳》:解謝上帝之譴怒,則繼嗣蕃滋,災異訖息。
緇 zī ㄗ 側持切 莊之開二(精之) 黑色。
《左傳·哀公八年》:何故使我水滋。〔《釋文》:滋,子絲反,濁也。朱珔云:滋爲緇之假借。〕
滋-常用字详解字典
滋zī
从水兹声,形声,,12画。①生出;生长滋生|滋长|滋蔓|滋事。②增添;加多滋益。③味道滋味。④喷射滋水|滋火。
〈辨〉滋字从水,从兹;兹义为草木滋生,加水为形符,表示生物得水而长,滋本义为增益。后来兹借为他用,它的本义由滋表示。兹读zī。
滋1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滋1zī
【释义】:
①增长;繁殖滋1长|滋1生|滋1蔓。→②引起(事端)酗酒滋1事。→③美味;泛指味道有滋1有味|滋1味。
滋2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滋2zī
【释义】:
〈口〉喷射水管子滋2水|滋2了我一身水|爆竹捻子滋2火。
滋-金瓶梅字典
滋
zī 《广韵》:水名,出高丽山。又旨也,莳也,多也,藩也,液也。 子之切 止开三平之精
培植。 火在三焦,须要降火滋荣。(五四12下3)我问你求些滋补的药儿。(四九13下2)
滋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滋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