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(登)是什么意思
登-古文字通假字典
登
(蒸端denɡ)讀為鄧(蒸定denɡ),叠韻,端定旁紐
包山楚簡一四〇:“登人。”即“鄧人”。《璽彙》五六六三:“登(貫)。”
登-古文字通假字典
登
(蒸端denɡ)讀為拯(蒸照zhenɡ),叠韻,端照準雙聲
馬王堆帛書《六十四卦·根(艮)》六二:“根(艮)其肥(腓),不登其隨,其心不快。”登通行本《易》作拯。
登-古文字通假字典
登
(蒸端denɡ)
登-古文字通假字典
登
(蒸端denɡ)
登-古文字通假字典
登
(蒸端denɡ)與
烝通登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烝通登
烝音dēng。烝,上古属章纽蒸部;登,上古属端纽蒸部。二字为迭韵通假。烝的本义是用火烘烤。《说文》:“烝,火气上行也。”通登,上升,进献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烝,假借为登。”《尔雅·释诂》:烝,进也。《诗经·小雅·信南山》:“是烝是享,苾苾(bì)芬芬。”(于是进献于是献享,各式祭品都美味芬芳。《毛传》:“烝,进也。”是,乃,于是。苾,浓香。)《左传·宣公十六年》:“冬,晋侯使士会平王室,定王享之;原襄公相礼,殽烝。”(鲁宣公十六年的冬天,晋侯派遣士会调解周王室的纠纷,周定王设享礼招待他;周大夫原襄公作相礼,把切开的带骨的肉进献到盛肉的器皿里。平,和,调解。相礼,杨伯俊注:“古代行朝聘、盟会,……必有襄助之人。其人曰相,其事曰相礼。”殽,通肴,带骨的熟肉。杜预注:“烝,升也。”)
登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登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登-古代汉语字典
登dēng
【释义】:
①从低处到高处,升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。”(轼:车前作扶手用的横木。)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”(跂qì:踮起脚后跟。)引申为踏,踏上。《水经注·谷水》:“人相登蹑,死于堑中。”(堑:壕沟。)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”(途:道路。)又引申为高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哀名之不令,不哀年之不登。”(令:美好。)②进献。《吕氏春秋·仲夏》:“农乃登黍。”引申为进用,选拔。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:“善者早登,否者早去。”(否pǐ:恶。)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登明选公,杂进巧拙。”③成,完成。《诗经·大雅·嵩高》:“登是南邦,世执其功。”(是:此。)《吕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蚕事既登,分茧称丝效功。”(效功:考核完成工作的情况。)特指庄稼成熟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五谷不登。”《水经注·耒水》:“温水所溉,年可三登。”今成语有“五谷丰登”。④登记,记载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民》:“司民掌登万民之数。”⑤登时,立刻。古诗《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登即相许和,便可作婚姻。”⑥同“登”。古代食器形似豆而浅。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:“卬盛于豆,于豆于登。”(卬áng:我。豆:古代食器,形似高脚盘。)
登-常用古汉语字典
登dēng
【释义】:
[动]①升,由低处到高处。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全祖望《梅花岭记》:予登岭上,与客述忠烈遗言,无不泪下如雨。②踏上,上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曹雪芹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,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。③进入。罗贯中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操登旱寨,再整军士。《孔雀东南飞(并序)》:从人四五百,郁郁登郡门。④谓科举考试中选,录取。吴敬梓《范进中举》:京报连登黄甲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不记语从何起,大概说长安登科。⑤踩,踏。姚鼐《登泰山记》:道中迷雾冰滑,磴几不可登。《水经注·穀水》:人相登蹑死於堑中,及七星涧,涧为之满。⑥穿。曹雪芹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。《西游记·第四十回》:褪了僧鞋,登上无忧履。[副]表示快速。立即,立刻。曹雪芹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宝玉听了,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,摘下那玉,就狠命摔去。《孔雀东南飞(并序)》:登即相许和,便可作婚姻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钟离牧传》:牧遣使慰譬,登皆首服。
登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登dēng
【中古音】:
ㄉㄥ
【上古音】:
都滕切
【通假字释义】:
端登開一(端蒸) 上車也。
【正字及释义】:
成 chéng 是征切 禪清開三(定耕) 成就,完成;成熟。
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明之以文章,子孫不忘,所謂福也。福祚之不登,叔父焉在?
《淮南子·覽冥》:風雨時節,五穀登熟。
《越絶書·紀吴王占夢》:禾稼登熟。
鮑照《觀圃人藝植》詩:澤閲既繁高,山營又登熟。
得 dé 多則切 端得開一(端職) 取得,獲得。
《商君書·徠民》:秦得之以爲粟,以反行兩登之計也。
〔孫詒讓云:兩登,猶言兩得也。登,讀爲得。〕
《公羊傳·隱公五年》:公曷爲遠而觀魚?登來之也。〔何休注:登,讀言得。得來之者,齊人語也。齊人名求得爲得來。作登來者,其言大而急。〕
徵 zhēng ㄓㄥ 陟陵切知蒸開三(端蒸) 徵召,徵聘。
《漢書·王莽傳上》:臨朝統政,發號施令,動以宗室爲始,登用九族爲先。
《漢書·王莽傳中》:王興者,故城門令史。王盛者,賣餅。……兩人容貌應卜相,徑從布衣登用,以視神焉。
《漢書·儒林傳序》:孝惠、高后時,公卿皆武力功臣。孝文時頗登用。
《三國志·魏書·高貴鄉公曹髦傳》:堯既聞舜而不登用,又時忠臣亦不進達,乃使嶽(《尚書》作岳,即四岳。)揚仄陋而後薦舉。
拯 zhěng 煮仍切 照拯開三(端蒸) 援救。
《文子·上德》:夫待利而登溺者,必將以利溺之矣。
登-通假字小字典
登dēng
都滕切(端登开一) 端蒸平
祭器名;升,自下而上。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登,上车也。假借为成,《尔雅·释诂》:‘登,成也。’《诗·崧高》‘登是南邦’,《传》:‘成也’。”
通“成”chéng 是征切(禅清开三) 禅耕平 完成,成熟,成就。
登是南邦,世执其功。(《诗·大雅·崧高》)——建成这南方的国家,世代都掌管着那大权。〔是:指示代词,这。 邦:国。〕
五谷不登,禽兽僵人。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——谷物没有成熟,飞禽野兽危害人类。〔偪:古逼字。〕
登-常用字详解字典
登dēng
甲金籀篆
从省声,形声,,12画。①徒步升高登高|登台|登极。②踩;踏登上窗台擦玻璃。③同“蹬”。腿和脚向脚底方向用力登水车。④穿登上裤子|登上长筒靴。⑤谷物登场丰登。⑥刊载;记载登记|登报△刊登。
〈辨〉登字形符篆书作,象双足刺跋之形,读bō,用为偏旁,表示足部动作;楷书讹作癶,俗称登字头儿。,读dēng,象双手持肉于豆上。甲金文、籀文登以为声符读zhēng,是的繁化,篆书承甲骨文或体,声符更省廾◇注意:登字头儿与祭字头儿不同,不要将登写成豋,豋读dēng,为别一字。
登-汉语字源字典
登dēng
甲 金 篆
甲骨文、金文中的登字,象人两手捧豆(古代用以盛放食器的一种高脚盘)向上供奉的样子,“豆”上两个“止”形,表示向前进献的动作。所以登字本义为向上进奉,引申为上升、登高、前进等义。
[登科]古代称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为“登科”,又称“登第”。
[登龙门]古代传说,黄河的鲤鱼能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。比喻得到有权力或名望的人的引荐提拔而提高地位和身价。
[登堂入室]古代宫室,前为堂,后为室。“登堂入室”喻指一个人学艺造诣精绝,深得师传。
[登峰造极]升上山峰绝顶,比喻一个人学艺高深精绝,胜过众人。
登1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登1dēng
【释义】:
①由低处向高处移动登1上顶峰|一步登1天|登1城|登1台演出。→②刊载;记载报上登1了一条消息|把这笔收入登1在账上|登1报|登1记。→③古代指科举考试中选登1第|登1科。→④同“蹬”。
登2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登2dēng
【释义】:
(谷物)成熟五谷丰登2。
登-汉字异读字典
登
㈠dēng ①升;上。如:登高。②高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涉三皇之登闳。”③记载;刊登《周礼·秋官·司民》:“司民掌登万民之数。”又如:登报。④成熟;完成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五谷不登。”⑤立即。如:登时。古乐府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登即相许和,便可作婚姻。”
㈡dé 〔通〕通“得”。《公羊传·隐公五年》:“公曷为远而观鱼?登来之也。”何休注:“登,读言得。得来之者,齐人语也。齐人名求得为得来。”
登-金瓶梅字典
登(蹬)
dēng 《广韵》:成也,升也,进也,众也。说文曰,上车也。 都滕切 曾开一平登端
①升,往上走。 领月娘上顶,登四十九盘,攀藤揽葛上去。(八四2下8)
②脚踏。 正在房中炕上,脚登着炉台儿坐的瓜子儿。(七六15下3)
③伸足用力。 孩子便倘在席上登手登脚的怪哭。(五二18下9)刘二将王六儿酒卓—脚登翻。(九九3下7)
(又讹成:𤼵)
登-历代避讳字汇典
登dēng
宋至和间南宫留守田氏名登。
避嫌名“灯”:
〔改称〕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五云:“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放灯,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:‘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’”
《鸡肋编》卷中亦载此事,云:“世有自讳其名者。如田登在至和间为南宫留守,上元,有司举故事呈禀,乃判状云:‘依例放火三日。’坐此为言者所攻而罢。”
彦按:成语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本此。
高登-历代避讳字汇典
高登gāo dēng
宋漳浦忠义士高氏名登。
〔改称〕〈亭名〉《光绪漳州府志》卷四〇《古迹门》“碧玉千峰亭”,注云:“在芝山。宋郡守危稹砌临漳台,扁曰‘登高’。后郡守方来避乡贤高登讳,改为‘碧玉千峰亭’,取廖中丞‘碧玉千峰照眼明’之句。”
登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登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