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(鼎)是什么意思
鼎-古文字通假字典
鼎
(耕端ding)通,雙聲叠韻
中山王玆大鼎:“隹十四年,中山王玆詐(作)貞……”此字學者或釋鼎。然就字形看實是貞字。四川新都出土銅鼎銘:“卲之飤貞。”貞即鼎。又利坭:“珷(武)征商,隹甲子朝,歲鼎,克聞夙有商。”對坭銘的解釋各家意見不一,但多以為歲為歲星,銘言武王征商前貞問歲星。按《説文》:“貞,卜問也。从卜,貝以為贄。一曰鼎省聲,京房所説。”殷墟甲骨文貞字作(《續》五·一六·四)、(《前》八·七·一),像鼎形。散氏盤:“履田:鮮且、微、武父、西宫、豆人虞丂(考)、录貞……”貞字作,始从卜。郭沫若《卜辭通纂》:“古乃假鼎為貞,後益之以卜而成鼑(貞)字,以鼎為聲。……鼎、貝形近,故鼑乃曉變為貞也。”金文鼎字或作鼑,如中山王玆鼎字作,楚王酓前鼎字作。《説文》:“籀文以鼎為貞也。”
鼎-古文字通假字典
鼎
(耕端ding)或説讀為當(陽端dang),雙聲,耕陽旁轉
殷墟甲骨文《丙》一二、一四、一六、一八、二〇五版一期大卜辭:“貞,丨(侑)犬于父庚,卯羊。貞,氐之疒齒,鼎龍。疒齒,龍。不其龍。”又《綴合》一七〇:“鼎丨龍。”《續》三·四三·一:“……卜,吆貞,王鼎比乘”“鼎龍”舊不得其解。于省吾《甲骨文字釋林·釋鼎龍》云:“漢書賈誼傳的‘天子春秋鼎盛’,應劭訓鼎為方;匡衡傳的‘無説詩,匡鼎來’,服虔注鼎為當。鼎與當雙聲,當與方叠韻,鼎訓為當為方,義本相同。都是表示時間上‘現在’的副詞(見楊樹達《高等國文法》)。”于氏並謂龍當讀寵,《丙》辭言用犬羊以祭,乞祐於父庚(盤庚)。後言是患齒疾,現在能夠得到父庚的寵祐。按甲文辭例甚少,且或有歧義,故于説亦未為定論,但可備一説耳。又利坭:“珷(武)征商,隹(唯)甲子朝,歲鼎克聞。”鼎學者或讀為當,説武王征商時,歲星正當南天。或讀為貞,説是右史利貞問歲星,以其結果告聞於王。
鼎通当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鼎通当
鼎音dàng。鼎,上古属端纽耕部;当,上古属端纽阳部。二字为双声通假。鼎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。《说文》:“鼎,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。”通当,正,适合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天子春秋鼎盛,行仪未过,德泽有加焉。”(天子正当年富力强,品行和礼仪上没有过错,德化和恩惠又有长进。)刘勰《文心雕龙·时序》:“经典礼章,跨周轹(lì)汉,唐虞(yú)之文,其鼎盛乎!”(经书、礼乐、文章,超过周朝,压倒了汉朝,象唐虞的文章,是正在兴盛时期了吧。轹,车轮辗过,此喻指超过。)《汉书·匡衡传》:“无说《诗》,匡鼎来。”(不要讲说《诗经》了,匡衡正要来了。无,通毋,不要。匡,匡衡,当时人认为他善于解说《诗经》。)
鼎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鼎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鼎-古代汉语字典
鼎dǐng
【释义】:
①古代器物名,常见者为三足两耳,用于烹煮食物或铭记功绩。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。”(脟luán:通“脔”,切成的块状肉。镬huò:无足的鼎。调:调和,指调味。)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。”(爨cuàn:烧。)比喻三方并立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参分天下,鼎足而居。”(参sān:叁。)②相传禹铸九鼎,为传国宝器,后用以称王位或政权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商纣暴虐,鼎迁于周。”又用以比喻三公、宰辅等重臣。《后汉书·陈球传》:“公出自宗室,位登台鼎。”③显赫,大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其居则高门鼎贵。”《梁书·元帝纪》:“诸君或世树忠贞,身荷宠爵,羽仪鼎族,书勋王府。”④正在,正当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天子春秋鼎盛。”⑤[鼎新]更新,取新。《资治通鉴·后唐庄宗同光二年》:“陛下革故鼎鼎,为人除害。”⑥[鼎鼎]1.懒散的样子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鼎鼎尔则小人。”引申为蹉跎。陶潜《饮酒》:“鼎鼎百年内,持此欲何成?”2.盛的样子。陆游《岁晚书怀》:“新春鼎鼎来。”
【说明】“鼎”为象形字,像鼎形。参附录三。
鼎-常用古汉语字典
鼎dǐng
【释义】:
[名]①古代烹煮用的器具。圆形三足两耳或方形四足双耳。亦用作祭祀礼器或墓葬明器。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鼎铛玉石,金块珠砾。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。蒲松龄《促织》:问者爇香于鼎,再拜。②喻指权力或地位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成王定鼎于郏鄏。《后汉书·陈球列传》:公出自宗室,位登台鼎。[形]显赫,盛大。庾信《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》:公六郡良家,西河鼎族。[副]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或正在出现的状况。正,方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天子春秋鼎盛。
鼎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鼎dǐng
【中古音】:
【上古音】:
都挺切
【通假字释义】:
端迥開四(端耕) 鼎,三足兩耳,和五味之寳器。
【正字及释义】:
丁 dīng 當經切 端青開四(端耕) 當。
《漢書·賈誼傳》:天子春秋鼎盛,行義未過,德澤有加焉。〔應劭云:鼎,方也。〕
《漢書·匡衡傳》:無説詩,匡鼎來。〔注,引服虔云:鼎,猶言當也。此以鼎爲丁之假借。〕
鼎-通假字小字典
鼎dǐng
都挺切(端迥开四) 端耕上
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,三足两耳。《说文》:“鼎,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也。”段注:“古假鼎为丁。鼎之言,当也,正也。”按:丁,实即正。
通“正”zhèng 之盛切(章劲开三) 章耕平 正,正要。
无说《诗》,匡鼎来。(《汉书·匡衡传》)——不要解说《诗经》啦,匡衡正来了。〔无:不要。 匡:匡衡,当时人认为他善于解说《诗经》。〕
天子春秋鼎盛。(《汉书·贾谊传》)——天子正当年富力强。〔天子:此指汉文帝。 春秋:年龄。〕
鼎-常用字详解字典
鼎dǐng
甲金篆
象形,■,12画。①古代煮食器或食器。大小不一,多为三足两耳圆腹,也有四足两耳方形的鼎沸|鼎彝△钟鼎。②象征王位、帝业或政权定鼎|问鼎。③喻指三方鼎立|鼎足|鼎峙。①更新鼎新|鼎革。⑤形容大或重鼎鼎大名|鼎力相助△一言九鼎。⑥正当鼎盛。
〈辨〉鼎字甲金文象鼎之形,鼎足有所装饰,为象形字。篆书讹变,楷书作鼎。
鼎-敦煌俗字典
鼎dǐng
P.2524《語對》:“鼎族。”“鼎食。”
S.388《正名要錄》:“右依顏監《字樣》甄錄要用者,考定折衷,刊削紕繆。”
S.343《願文範本等》:“芳猷素遠,間閻鼎盖。”
S.2832《願文等範本·亡兄弟》:“家傳鍾鼎之[位],代襲冠冕之榮。”
S.2832《願文等範本·公》:“惟公五百間生,當代英哲;門傳鼎族,玉葉相承;量吞江海,氣灌煙霞;搖鳳筆而端(瑞)落花開,動清文而日下舒錦。”
S.4642《發願文範本等》:“伏願法師名流梵宇,長謠辯鼎之才;聲簡帝心,坐見同車之請。”
S.4642《發願文範本等》:“伏願我使君公繁禧必萃,纖障無遺;軒冕永昌,鼎閱傳嗣。”
S.2073《廬山遠公話》:“敕既行下,內外咸知,[公]卿宰相排比,何銖(殊)鼎沸!”
S.5431《開蒙要訓》:“鼎鑊釜。”
鼎-汉语字源字典
鼎dǐng
甲 金 篆
鼎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容器,常见者为三足两耳大腹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鼎字,正象鼎之有耳有足大腹的形状,是鼎器的形象写照。在古代,鼎不但是烹煮食物的容器,也是宗庙祭祀用的一种礼器。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,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。所以鼎的形象,有较为丰富深邃的文化含义。
[鼎立]鼎有三足,比喻三方势力并峙抗衡,如鼎足分立。
[鼎臣]指三公重臣。因鼎是宗庙重器,所以用来比喻职位重要的三公大臣。
[鼎沸]形容水势汹涌,如鼎中沸腾的开水。也用来形容局势的不安定。
[鼎盛]指昌盛或正当昌盛之时。
[鼎新]即更新。鼎为烹煮之物,生者使熟,坚者使柔,故有更新之义。又有鼎革或革故鼎新之说。
鼎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鼎dǐng
【释义】:
①古代炊器,多为圆腹三足两耳,也有方形四足两耳的,用于煮、盛食物铜鼎|陶鼎|钟鼎。→②象征王位或政权(相传夏禹铸九鼎,历商至周,都作为传国的重器)问鼎|定鼎。③比喻大或重鼎力相助|一言九鼎。→④喻指并立的三方鼎立|鼎峙。〇⑤〈文〉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中,相当于“正”“正在”鼎盛。
dìng
鼎-金瓶梅字典
鼎(𪔂 )
dǐng 《广韵》:说文云,鼎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。 都挺切 梗开四上迥端
①古器物名,早期用于烹煮食物,用途同近代“锅”,后多作礼器。 满堂罗宝玩,一件件周鼎商彝。(五五4下11)车马轰雷,笙歌鼎沸。(九十1下1)卿幕(莫)宾(负),立金石、铭钟鼎,向青史标题姓字香。(七一5下2)
②喻指国政。 调和鼎鼐,持义节、率忠贞,都则待报主施恩。(六五14上2)
鼎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鼎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