惇(惇)是什么意思
惇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惇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惇-古代汉语字典
惇dūn
【释义】:
①敦厚,诚实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柔远能迩,惇德允元。”(柔:安抚。迩ěr:近。允:确实。元:大。)《国语·晋语七》:“荀家惇惠。”(荀家:人名。)[惇惇]敦厚的样子。《汉书·第五伦传赞》:“惇惇归诸宽厚。”②勤勉。《汉书·翼奉传》:“奉惇学不仕,好律历阴阳之占。”
惇-难僻字字典
惇dūn
【同音字】:敦
【释义】:
同“敦”。忠厚。
惇-敦煌俗字典
惇dūn
S.799《隸古定尚書》:“惇信明義。”[隸古定字]
惇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惇dūn*
【释义】:
〈文〉敦厚。
惇-金瓶梅字典
惇
dūn 《广韵》:厚也。 都昆切 臻合一平魂端
①使厚。 例见“悚”字条。
②人名用字。 先朝宰相安惇之弟。(三六3上8)
(又讹成:悚)
惇-历代避讳字汇典
惇dūn
(一)
宋哲宗相章氏名惇。
〔代字〕〈人名〉《齐东野语》卷四云:“绍圣间,安惇为从官,章惇为相,安见之,但称享而已。”
(二)
宋光宗赵氏名惇。
避正讳“惇”: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曝书亭集》卷四三《石刻铺叙跋》云:“《石刻铺叙》二卷,宋建昌曾宏父撰……按宏父本名惇,绍兴十三年以右朝散郎知台州府事。其以字称者,避光宗讳也。”
《举例》卷三云:“《宋史·艺文志》职官类有‘蔡元道《祖宗官制旧典》三卷’,本名惇,避讳称其字。”
《能改斋漫录》卷一三《记事》,有“章子厚与叔安仁令书”一条,章子厚名惇,此称其字,亦吴曾避光宗讳。
又见“979、宗实”条。
又避嫌名“敦”: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人名大辞典》云:“龚颐正,宋·(龚)原孙,字养正。本名敦颐,因避讳改。光宗时为国史检讨官。”
〈堂名〉《咸淳临安志》卷一一云:“崇化堂,元用司业高闶请,仍东都讲堂旧名曰敦化,后改崇化。”
〔代字〕以“端”代“敦”:
〈名字〉五代吴大丞相、南唐追尊义祖徐温字敦美,(1)而马令《南唐书》卷八则称“徐温字端美”。
北宋大儒周敦颐,(2)《杜清献集》卷一九《黄灏传》乃云:“(灏)知德化县,首兴县学,葺濂溪周端颐书堂。”同样改“敦”为“端”。
又避嫌名“墩”:
〔省阙〕《地名大辞典》〔乌镇〕条云:“在浙江吴兴县东南九十里。……《九域志》谓之‘乌墩镇’,南宋时避光宗讳止曰‘乌镇’。”
同书〔青墩镇〕条云:“在浙江桐乡县北二十五里,……《桐乡县志》:“梁昭明太子读书此地。太子为青宫,故以‘青’名。宋避光宗讳,省称青镇。至今因之。”
〔改称〕〈地名等〉《四朝闻见录·戊集》云:“姑苏地名韩墩,产梨为天下冠,比之诸梨,其香异焉,中都谓之韩墩梨。后因光皇御讳,改为韩村梨。”又曰:“吴中平田有培,皆曰墩。后避讳,皆曰坡。”
〔代字〕①以“堆”代“墩”:
〈村名〉《中吴纪闻》卷五“绰堆”条:“昆山县西数里有村曰绰堆。”条目下有注曰:“避御名改曰堆,即今绰墩。”
②以“坐”代“墩”:
〈职官〉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八云:“契丹僭号,有高坐官,亦侍从之比。‘坐’字本犯御嫌名。”《汇考》卷二一曰:“此当是‘墩’字。”
或谓避嫌名“登”:
〔改称〕〈习语〉《汇考》卷二一引《四书集注考证》云:“《(中庸)章句序》:‘行远升高之一助’,以‘升’代‘登’,避惇之嫌也。”
又,据《礼部韵略》附载《淳熙重修文书式》,宋光宗嫌名尚有“𥫉、297A4、镦、、䔻、𡼖、驐、䃦、𤭞、𥂦、弴、㢯、邨𧝗、鹑、蜳、、錞、、犜、槨、撉”等二十二字须回避。
惇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惇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