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(鄂)是什么意思
鄂-古文字通假字典
鄂
(鐸疑e)通,雙聲叠韻
周銅器有噩侯、鼎、噩叔、噩季父坭等。噩字作、、,小篆作,从吅从屰,隸變曉作咢。咢侯鼎:“咢侯馭方内(納)豊(醴)于王。”禹鼎:“亦唯咢侯馭方率南淮夷、東夷廣伐南國、東國。”文獻亦作鄂。《史記·楚世家》“熊噩”,《十二諸侯年表》噩作鄂。《爾雅·釋樂》:“徒擊鼓謂之咢。”釋文:“咢又作鄂。”《爾雅·釋天》:“太歲在商曰作噩。”釋文:“噩本或作咢。”《史記·殷本紀》:“以西伯昌、九侯、鄂侯為三公。”“鄂侯”即“噩侯”。戰國器有鄂君啓車節、舟節二枚,鄂字作,从邑旁。此鄂君為楚鄂地封君。又包山楚簡七六:“噩君之司敗。”一九三:“噩君之人。”一六四作鄂,云:“鄂君之人利吉。”
鄂通愕、谔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鄂通愕、谔
鄂音è。鄂、愕和谔上古同属疑纽铎部,同音通假。鄂的本义是古地名。《说文》:“鄂,古扶风县名。”通愕,惊愕,惊讶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舜往见之,象鄂不怿。”(舜跑去看他,象惊愕不高兴。象,舜弟。)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武安鄂谢曰:‘吾昨日醉,忽忘与仲孺言。’”(武安侯田蚡装作惊讶的样子道歉说:“我昨天喝醉了,竟然忘了同你说的话。”仲孺,灌夫的字。)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群臣皆惊鄂失色,莫敢发言,但唯唯而已。”(群臣都感到惊愕,吓得变了颜色,没有谁敢讲话,只是连连随声附和罢了。但,只。)
鄂又通谔,语言正直。《大戴礼记·曾子立事》:“是故君子出言以鄂鄂,行事亦战战。”(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用正直敢辩的态度来讲话,做事却是小心翼翼的。战,通颤,恐惧发抖。)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诸大夫朝,徒闻唯唯,不闻周舍之鄂鄂。”(诸大夫上朝,只能听到随声附和的声音,听不到周舍的直言争辩。周舍,赵简子臣,好直谏。)
鄂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鄂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鄂-古代汉语字典
鄂è△
【释义】:
①古国名,其地在今山西宁乡县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昔者,鬼侯、鄂侯、文王,纣之三公也。”②同“堮”。边际。徐干《齐都赋》:“南顾无垠,北顾无鄂。”③捕兽的器具。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设穽鄂。”(穿jǐng:捕兽的陷坑。)④通“萼”。花托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。”(常棣:树木名。华:古“花”字。不:通“柎fū”,花萼的足。wěiwěi:鲜明茂盛的样子。)⑤通“愕”。惊愕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群臣皆惊鄂失色。”⑥通“谔”。言语正直。马融《长苗赋》:“不占成节鄂。”(不占:人名。)
鄂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鄂è
【中古音】:
【上古音】:
五各切
【通假字释义】:
疑鐸開一(疑鐸) 江夏縣(今湖北武昌)。
【正字及释义】:
堮 è 五各切 疑鐸開一(疑鐸) 厓岸,邊際。
《周禮·春官·典瑞》鄭司農云:瑑(zhuàn玉器上雕飾的凸紋)有沂鄂瑑起。〔孫詒讓云:依《説文》當作垠咢(堮)。〕
萼 è 五各切 疑鐸開一(疑鐸) 花萼。環列花朵外部的葉狀薄片。
《詩·小雅·常棣》:常棣之華,鄂不韡韡。
愕 è 五各切 疑鐸開一(疑鐸) 驚訝。
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象鄂不懌。
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:“孺子,下取履!”良鄂然,欲毆之。
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武安鄂謝曰:吾昨日醉,忽忘與仲孺言。
《漢書·霍光傳》:群臣皆驚鄂失色,莫敢發言,但唯唯而已。〔顔師古云:凡言鄂者,字作愕,其義同。〕
漢·《謁者景君墓表》:百遼失氣,京師鄂驚。
諤 è 五各切 疑鐸開一(疑鐸) 直言。
漢·《梁相費汎碑》:謇鄂質直,在公履法。
《禮記·坊記》鄭注:微諫不倦者,子於父母尚和順,不用鄂鄂。
鄂1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鄂1è
【释义】:
①湖北的别称湘鄂1。〇②姓。
鄂2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鄂2è
【释义】:
①[鄂伦春族]èlúnchūn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,分布在黑龙江。〇②[鄂温克族]èwēnkè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,分布在黑龙江。
鄂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