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(廣)是什么意思
光通广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光通广
光音guǎng。光和广上古同属见纽阳部,同音通假。光的本义是光亮,光芒。《说文》:“光,明也。”通广,开拓疆土,广大。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:“君若犹辱镇抚宋国,而以偪阳光启寡君,群臣安矣,其何贶(kuàng)如之!”(您假如还能屈辱地安抚宋国,又用偪阳这个地方使我们国君扩大领土,下臣们就安心了,还有什么赏赐比得上这个呢!贶,赐,赏赐。)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天见其明,地见其光,君子贵其全也。”(天上最显著的是日月,地上最显著的是山河的广阔,君子最感到可贵的是道德的完美。见,同现,显示,显著。)《国语·郑语》:“夫其子孙必光启土,不可偪也。”(他的子孙一定会扩大开辟疆土的,是不能够迫近的。偪,同逼,接近,迫近。)
广通旷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广通旷
广音kuàng。广,上古属见纽阳部;旷,上古属溪纽阳部。二字为迭韵通假。广(廣)的本义是宽阔,宏大。《说文》:“广,殿之大屋也。”《广韵》:“广,阔也。”通旷,空旷,荒废,耽搁。《庄子·天道》:“夫道,于大不终,于小不遗,故万物备,广广乎其无不容也,渊渊乎其不可测也。”(道,从大的方面没有穷尽;从小的方面没有遗漏,所以具备在万物之中。空旷无比呀,无所不包;渊深呀,不可测量。)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:“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,皆甚苦之。”(在吴起进谏后,荆王让贵臣们前去充实空旷空虚的地方,他们对此都感到很苦。)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人主胡不广焉,无恤亲疏,无偏贵贱,唯诚能之求?”(国君为什么不对此废止呢,不要考虑那亲疏,不要偏袒贵贱,只寻求真正贤能的人。之,复指提宾。)
广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广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广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广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广2-古代汉语字典
广2
【繁体字】:廣
【释义】:
㈠ guǎng ①宽阔,广大。《诗经·卫风·河广》:“谁谓河广2?一苇杭之。”(杭:渡。)《吕氏春秋·异用》:“故国广2巨,兵强富,未必安也。”又用作动词,扩大。《史记·乐毅列传》:“破宋,广2地千余里。”又用来指人,使心意开阔,宽慰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欲以广2主上之意。②宽,东西的距离。《仪礼·士丧礼》:“长尺二寸,广2五寸。”[广运]指面积。东西的距离叫广,南北的距离叫运。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广2广2百里。”[广袤]指面积,南北的距离叫袤。《淮南子·天文》:“欲知东西南北广2广2之数者,立四表以为方一里之岠。”(岠:同“距”。)
㈡guàng ③春秋时楚国军制,兵车十五辆为广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其君之戎,分为二广2。”
㈢kuàng ④荒废。《吕氏春秋·不广》:“时不可必成,其人事则不广2。”
【说明】广、廣。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字,音义都不相同。“广”音yǎn。以上意义都不能写作“广”。现在“廣”简化作“广”。
广2-古代汉语字典
广2guàng
【繁体字】:廣
【释义】:
见“广2(廣)”㈡。
广2-古代汉语字典
广2kuàng
【繁体字】:廣
【释义】:
见“广(廣)”㈢。
广1-古代汉语字典
广1yǎn
【释义】:
依山崖建造的房屋。《说文》:“因厂为屋也。”韩愈《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》:“剖竹走泉源,开廊架崖广1。”又指小屋。袁桷《次韵瑾子过梁山泺》:“土屋危可缘,草广1突如峙。”
【说明】“广”、“廣”古代是两个不相干的字,现在“廣”简化作“广”。
广-常用古汉语字典
广
【繁体字】:廣
【释义】:
(一)guǎng[动]①扩充,扩大。《史记·乐毅列传》:破宋,广地千里。苏轼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:所以广恩也。②宽慰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乃为赋以自广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欲以广主上之意。[形]①广阔,宽阔。与“狭”相对。洪亮吉《治平篇》:又况天下之广,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?袁枚《祭妹文》:江广河深。②大,宏大。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司马迁《屈原列传》:明道德之广崇。③广泛,普遍。《孔雀东南飞(并序)》:幸可广问讯。《明史·朱升列传》:高筑墙,广积粮。
(二)guàng[名]横向、东西距离为广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其广数千里。《国语·勾践灭吴》:广运百里。
广1-常用字详解字典
广1guǎng
廣
甲金篆
□,3画。①宽阔广1博|广1阔|广1义△深广1。②多广1开财路△大庭广1众。③扩大广1播|广1告。④广东、广州的代称;也可以代称广西,但限于“两广”一词广1柑△京广1|湖广1。
广2-常用字详解字典
广2ān
同“庵”,多用于人名。
〈辨〉广字在甲金文中用为偏旁,象依山崖建造的房屋,在山崖之前再接一斜坡屋顶,用以增大居住空间。篆书形体稍讹,仍为象形字,读yǎn。广又读ān,义为古朴简陋的房子,古人用作人名字,表示谦抑;字也作“庵”。因为广字作为单字不常用,今用为“廣”字的简化字,廣,从广、黄声。广作为偏旁,一般表示房屋或跟房屋有关的意义。
广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广ān
【释义】:
同“庵”①。多用于人名。
另见guǎng。
广-汉语字源字典
广guǎng
篆
古代居民的住房建筑形式,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。在原始时期,人类先是由巢居穴居发展到半穴居,然后到完全的地面建筑。而由于建筑水平的限制,地面建筑初期的房子,往往还要部分依靠山崖土壁来保证它的坚固。篆书的广字象一简易的屋宇,屋子的一面是凭借山壁而成的墙(俗称“山墙”),其本义即指依山崖建造的房屋。在后代汉字中,凡从广的字大都与房屋及其引申义有关,如府、庐、庭、库、序、底、庖等。现在用广来代“广(guǎng)”,其原义已渐不为人所知了。
广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广guǎng廣
【释义】:
①宽大;宽阔(跟“狭”相对)受灾面很广|广场|广阔|宽广。→②使宽阔;扩大推而广之|以广招徕。③指广东广货(旧称广东出产的百货)。→④普遍用途很广|广泛。→⑤多;众多大庭广众。〇⑥姓。广西别称“桂”,只有在广东和广西并列时才合称“两广”。
另见ān。
广-汉字异读字典
广
㈠guǎng ①广阔。②宏大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广乐九奏万舞。”③普遍;多。如:大庭广众。④扩大;扩充。如:广为流传。⑤宽慰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自以为寿不得长,哀悼之,乃为赋以自广。”⑥古广州的省称。
㈡guàng ①〔专〕春秋时楚国兵制,兵车十五辆为一广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其君之戎,分为二广。”②〔引〕横长、东西距离。白居易《庐山草堂记》:“前有平地,轮广十丈。”
㈢kuàng 〔通〕通“旷”。①开阔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,无偏贵贱。”②怨旷。《汉书五行志中之上》:“师出过时,兹谓广。”
㈣ān 〔通〕同“庵”。草屋。
㈤yǎn 〔专〕就山崖作成的屋子。《说文》:“广,因厂为屋也。”
广-历代避讳字汇典
广guǎng
隋炀帝杨氏名广。
避正讳“广”:
〔标讳〕《北史·李德林传》:“(文)帝以之付晋王讳。”彦按:晋王系炀帝即位前之封号,文本当作“晋王广”,隋人避讳缺名书“讳”,《北史》又沿袭隋代旧文。
〔省阙〕〈人名〉《隋书·贺若弼传》:“陈将鲁达”,彦按:其人本名为“鲁广达”,《陈书》卷三一有传,此避炀帝讳省去“广”字。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隋书·经籍志二》:“《史记音义》十二卷。”原注:“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。”彦按:徐野民即徐广,此避隋讳改称其字。
同书《宇文恺传》,恺奏《明堂议表》,内引“胡伯始注《汉官》”,彦按:伯始乃胡广字,亦因隋人避讳,不称其名。
〈州县郡名〉广川县改为长河,广通县改为通义,广丰县改丰城,广年县改永年,广宗县改宗城,广饶县改东海,广闰县改灵武,广安县改延安,广恩县改洮河,广长县改修城,广威县改化隆,广福县改安福,广城县改乐寿,广定县改蒱江,广都县改双流,广阿县改象城,广牧县改安兴,广泽县改连山,广平县改左封,广宁县改汝北,广洛县改金明,广化县改河池,广陵县改邗江,长广县改胶水,南广县改南溪,荥阳郡广武县改荥泽,武威郡广武县改邑次,雁门郡广武县改雁门,延安郡广武县改丰林,汶山郡广阳县改汶山,丹阳郡广阳县改南阳,上谷郡广昌县改飞狐,舂陵郡广昌县改枣阳,又广州改为番州,广平郡改为武安,广陵郡改为江都。(1)
又,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:建武三年四月,“吴汉率七将军与刘永将苏茂战于广乐”,注云:“广乐地阙,今宋州虞城县有长乐故城,盖避隋炀帝讳。”
《隋书·地理志中》襄城郡鲁县,注云:“后魏置荆州,寻废,立鲁阳郡,后置鲁州。”钱大昕《考异》曰:“魏永安中置广州于鲁阳,而齐、周因之,‘鲁州’当为‘广州’之误。”岑仲勉云:“此‘广州’之作‘鲁州’,盖隋仁寿中避‘广’字改。”(2)
〈坊名〉《长安志》卷一〇云,长安朱雀街西第四街之广恩坊,亦改名为长寿坊。
〈封号〉《北史·李敏传》云:“敏字树生,文帝以其父死王事,养于宫中。及长,袭爵广宗公,……后避炀帝讳,改封经城县公。”
〈门名〉广阳门改名为显阳门。(3)
〈书名〉隋陆法言撰《切韵》五卷,书成于仁寿元年。清人刘锡信云:“按唐宋二《志》皆载陆法言《广韵》五卷,陆德明《庄子释文》亦引《广韵》,李焘《说文五音韵谱·序》云:‘所谓《广韵》,则隋仁寿初陆法言等所共纂次’,《永乐大典》引此书亦称陆法言《广韵》,可知陆氏此书本名《广韵》,或亦因避炀帝讳改名《切韵》欤?”(4)
〔代字〕①以“大”代“广”:
〈郡县名〉《晋书·地理志上》载元帝渡江后,侨立河东郡,统八县,其一为大戚县。《举例》卷三云:“大戚即广戚,史避隋炀帝讳追改,晋时不名大戚也。”
同书《地理志下》载惠帝元康十年,“分城阳之黔陬、壮武、淳于、昌安、高密、平昌、营陵、安丘、大、剧、临朐等十一县为高密国。”《养新录》卷六云:“‘大’亦县名,即东莞之‘广县’也。隋人避炀帝讳,改‘广’为‘大’。唐初史臣,不能更正,遂若晋人预避隋讳,此可喷饭矣。”
《地理志下》又曰:“明帝又立南沛、南清河、南下邳、南东莞、南平昌、南济阴、南濮阳、南太平、南泰山、南济阳、南鲁等郡,以属徐兖二州。”《养新录》卷六亦云:“考晋时无太平郡,盖广平之讹。《宋志》谓永初郡国有广平郡,寄治丹徒,后省为县,属南太山者,是也。此亦沿袭隋讳,改‘广’为‘大’,后来校书者又妄改作‘太’耳。”
又,《隋书·地理志上》敦煌郡常乐县,注:“后魏置常乐郡。后周并凉兴、大至、冥安、闰泉,合为凉兴县。”《举例》卷三云:“大至即广至,避隋炀帝讳追改。”
同书《地理志下》宣城郡绥安县,注:“梁末立大梁郡,又改为陈留。平陈,郡废,省大德、故鄣、安吉、原乡四县入焉。”《汇考》卷一三云:“案《陈书。陈详传》:割故鄣、广德置广梁郡,以详为太守’,乂,‘改广梁为陈留’,则知《隋志注》称大梁郡、大德县者,皆避讳也。”
②以“博”代“广”:
〈书名〉《崇文总目》卷一小学类上有“《博雅》十卷,张揖撰”。钱东垣云:“本名《广雅》,避隋炀帝讳,改‘广’为‘博’。”
〈引文〉《隋书·宇文恺传》载恺《明堂议表》,中引《周官·考工记》曰:‘夏后氏世室,堂修二七,博四修一。”又引《郑注》曰:“今堂修十四步,其博益以四分修之一,则明堂博十七步半也。”再引《周书·明堂》曰:“堂……阶博六尺三寸。……户高八尺,博四尺。”凡引文中“博”字,原书本并作“广”,此恺避炀帝讳改。
③以“阔”代“广”:
〈习语〉《隋书·礼仪志七》载绶之制:天子玄双绶,“长二丈四尺,五百首,阔一尺”;皇太子朱双绶,“长一丈八尺,三百二十首,阔九寸”;三公绿綟绶,“长一丈八尺,二百四十首,阔九寸”;等等。《汇考》卷一三以为诸“阔”字为隋人避“广”字改用,云:“此改‘阔’也。其前如‘绶,王纁朱绶’条内:‘长一丈八尺,二百四十首,广九寸’,诸‘广’字皆不讳。盖前经唐人改正,后一条系隋史旧文也。”
〈引文〉《北史·牛弘传》载弘上议,请依古制修立明堂,其引蔡邕《明堂论》曰:“水阔二十四丈,象二十四气……”李慈铭云:“《明堂月令论》本作:‘外广二十四丈,象二十四气……’,此文有夺误。‘水’当是‘外’之误。‘广’作‘阔’者,避炀帝名。”(5)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