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(濟)是什么意思
济同霁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济同霁
济音jì。济的本义是渡水。渡过了水,渡水的过程则终结,故引申为停止。又引申为雨雪止,云雾收。《汉书·郊祀志》如淳(人名)注:“三辅谓日出清济为宴。”(汉代京城郊区把太阳出来了,天色晴朗或雨停了叫做晴天。三辅,汉代称京兆、左冯翊、右扶风这三个与京师相近的地区为三辅。宴,晴天。)《论衡·是应》:“雨济而阴曀(yì)者,谓之甘雨,非谓雨水之味甘也。”(雨适时而停、天色阴沉多风的就叫做及时雨,不是说雨水的味道甜美。曀,天色阴沉而多风。按:“曀”今本误作“一”,依孙人和说改。)“雨雪止,云雾收”义,后来更换义符写作“霁”。
济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济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济-古代汉语字典
济jǐ
【繁体字】:濟
【释义】:
见“济(濟)”㈡。
济-古代汉语字典
济
【繁体字】:濟
【释义】:
㈠ jì ①渡河,渡。《尚书·说命上》:“若济巨川,用汝作舟楫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宋人既成列矣,楚人未及济。”今成语有“同舟共济”。引申为越过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思王植传》:“西济关谷,或降或升。”又为渡口。《诗经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:“匏有苦叶,济有深涉。”②通,贯通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利贯金石,强济天下。”《元史·河渠志一》:“决双塔、白浮诸水,为通惠河,以济漕运。”③救助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”《后汉书·卢植传》:“性刚毅有大节,常怀济世志。”今成语有“扶危济困”。④增加。《左传·桓公十一年》:“盍请济师于王?”(盍hé:何不。)又为弥补,补益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宽以济猛,猛以济宽,政是以和。”曹植《求自试表》:“功勤济国,辅主惠民。”今成语有“无济于事”。引申为充足。李白《临终歌》:“大鹏飞兮振八裔,中天摧兮力不济。”⑤成就,成功。《尚书·君陈》:“必有忍,其乃有济。”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:“众叛亲离,难以济矣。”⑥停止。《诗经·鄘风·载驰》:“既不我嘉,不能旋济。”《淮南子·览冥》:“于是风济而波罢。”
㈡jǐ ⑦古水名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导沇水,东流为济,入于河。”⑧[济济]1.众多的样子。《诗经·大雅·旱麓》:“瞻彼旱麓,榛楛济济。”2.整齐美好的样子。《诗经·齐风·载驱》:“四骊济济,垂辔濔濔。”(骊lí:纯黑色的马。濔濔nǐnǐ:柔软的样子。)
济-常用古汉语字典
济jì
【繁体字】:濟
【释义】:
[动]①渡河,渡过。《左传·烛之武退秦师》:朝济而夕设版焉。屈原《涉江》:哀南夷之莫吾知兮,旦余济乎江湘。《左传·文公三年》:秦伯伐晋,济河焚舟。②成功。罗贯中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事又不济,反为所笑!蒲松龄《促织》:早出暮归,提竹筒丝笼,于败堵丛草处,探石发穴,靡计不施,迄无济。③接济,救助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宽以济猛。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?
济1-常用字详解字典
济1jì
濟
从水齐声,形声,,9画。①渡河;度过△同舟共济1|和衷共济1。②救助济1贫|济1世△救济1。③补益;成济1事△无济1于事。
济2-常用字详解字典
济2jǐ
濟
①古河流名,现在黄河下游河道就是原济水的河道济2源|济2南。②济济,形容众盛济2济2一堂△人才济2济2。
〈辨〉济字从水齐声,本义为古河流名,即今河北省午河。借作,济2的义项①本当作。又借用为过河的济。声符齐繁体作齊。
济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济jǐ濟
【释义】:
①济水,古水名,发源于今河南,流经山东入渤海今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古济水的河道。河南济源,山东济南、济宁、济阳,都因济水得名。〇②[济济]jǐjǐ(人)多人才济|济一堂。“人才济济”“济济一堂”的“济”,不读jì。
另见jì。
济1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济1jì濟
【释义】:
过河;渡过同舟共济1。
济2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济2jì濟
【释义】:
①救助;拯救扶危济2困|济2世安民|救济2|赈济2。→②补益无济2于事|孩子长大,就可以得济2了。
另见jǐ。
济-汉字异读字典
济
㈠jì ①渡。如:同舟共济。②救助;接济。如:济困扶危。③有益;有利。如:无济于事。④成功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先主传》:“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。”⑤停止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大风济。”
㈡jǐ ①〔专〕济水:水名。古四渎之一。②〔语〕济济:形容众多。如:济济一堂。
济-历代避讳字汇典
济jì
金卫绍王完颜氏初名允济,更名永济。
避偏讳“济”:
〔改称〕〈国号〉《举例》卷八云:“(改)济国为遂国。”
〔疑误〕《齐乘》卷三云:“金初,刘豫割章丘之标竿镇及临邑封圻之半,置济阳县。大定六年,避金主允济讳,改曰清阳。允济遇弑,复旧名。”钱大昕是其说,唯以为“大定当作泰和”,(1)且云:“卫绍王事迹,史失其传。以济阳、永济之例推之,则济南府名亦当改易。”(2)陈垣先生则谓不然,其《举例》卷七驳曰:“然《金史》廿五《地理志》,济阳注中无明文。若果因讳改,则下文济州,与曹州之济阴、清州之兴济、孟州之济源,亦应在改例,然皆无之。允济为世宗第七子,大定十一年始封薛王。则大定六年,允济是否已生,尚为疑问。因大定六年丙戌,去允济即位之年己已,凡四十四年,岂有预为允济避讳改县名之理。惟允济于章宗时避显宗讳,改为永济,即位后有‘自今于朕名不连续及昶詠等字不须别改’之诏。永济务、永济县,二字与御名全同,故改为丰闰,济阳不在此例。《金史详校》三谓:‘《考异》引此,并疑及济南,禾免过信《齐乘》臆说。’”
永济-历代避讳字汇典
永济yǒng jì
金卫绍王完颜氏名永济。
〔改称〕〈县名〉《日下旧闻》卷一四四注引元至元七年丰闰县令孙庆瑜撰《丰闰县记》云:“永济务……闻之父老云,在昔金大定间始改务为县,至大安初,避东海郡侯讳,更名曰丰闰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