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,一个集成语、谚语、俗语、俚语、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,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,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好学之士,齐心合力,相互扶持,共同进步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字典 > 阿

阿(阿)是什么意思

  • 阿-古文字通假字典

    (歌影e)通,雙聲,魚歌通轉

    石鼓文《作原》:“亞箬其華。”羅振玉《石鼓文考釋》引王國維曰:“亞箬與猗儺音義俱近。亞箬其華,猶詩言猗儺其華。”于省吾《甲骨文字釋林·釋亞》説《詩·檜風·隰有萇楚》的“猗儺其華”,“猗儺”謰語也作“阿難”,《詩·小雅·隰桑》分用之作:“隰桑有阿,其葉有難。”皆亞、阿通用之證。又引章炳麟《新方言》:“凡亞聲語,後世多轉為可聲。”又謂“阿讀若亞”。按亞、阿通用,王、于二氏所説皆是。然于氏又謂亞即麽些文“方隅或角落作”,亞為阿字古文,阿訓曲隅,與亞為方隅或角落之義相符,此則于氏一家之言,不能視為定論。

  • 阿-古文字通假字典

    (歌影e)通,叠韻

    馬王堆帛書《老子》甲本《道經》:“唯與訶,其相去幾何?美與惡,其相去何若?”乙本訶作呵,通行本作阿。下句美與惡相對,則上句唯與訶亦相對,《説文》:“訶,大言而怒也。”《玉篇》:“呵,責也,與訶同。”唯為應諾之聲,訶、呵為責怒之聲,二者相對。阿應為借字。

  • 阿通诃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
    阿通诃

    阿音hē。阿,上古属影纽歌部;诃,上古属晓纽歌部。二字为迭韵通假。阿的本义是大的丘陵。《说文》:“阿,大陵也。”通诃或呵,斥责。《老子·二十章》:“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美之与恶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”(应诺和斥责,相差多少?美好与丑恶相差怎么样?人们畏惧的,自己也不能够不畏惧。)《水经注·淯水》:“(孔)嵩字仲山,宛人,……贫无养亲,赁为阿街卒。”(孔蒿字仲山,是宛地人,……家贫不能奉养双亲,被雇为在街上当呼喊的小差役。赁,给人做雇工。)

  • 阿通婀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
    阿通婀

    阿音ē。阿和婀上古同属影纽歌部,同音通假。阿的本义是大丘陵。通婀,柔美的样子。《诗经·小雅·隰桑》:“隰桑有阿,其叶有沃。”(洼地上的青青桑树多婀娜柔美,它的叶子多么润泽肥厚。有,词头,无义。)陆机《拟青青河畔草》诗:“皎皎彼姝女,阿那当轩织。”(那洁白美好的女子呵,婀娜柔美面对门口织布匹。那,同娜。当,对着,面对。)

  • 阿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
   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
  • 阿-古代汉语字典

    阿ā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见“阿”㈡。

  • 阿-古代汉语字典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㈠ ē ①大山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无矢我陵,我陵我阿。”(矢:陈,指陈兵。陵:山。)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访风景于崇阿。”②山的转弯处。屈原《九歌·山鬼》:“若有人兮山之阿。”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山阿寂寥。”泛指弯曲处。屈原《九歌·少司命》:“与女沐兮咸池,晞女发兮阳之阿。”(晞:晒。)③屋角处翘起的檐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匠人》:“四阿重屋。”④曲意迎合,偏袒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智足以知圣人,污不至阿其所好。”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法不阿贵。”⑤一种轻细的丝织品。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:“被阿緆。”(被:披着。緆xì:细布。)⑥通“婀”。柔美的样子。《诗经·小雅·隰桑》:“隰桑有阿,其叶有难。”(隰xí:低湿的地方。难nuó:茂盛的样子。)

    ㈡ā ⑦名词词头。多用于某些疑问代词、称谓及人名之前。古诗《十五从军征》:“家中有阿谁?”《木兰诗》:“阿姊闻妹来,当户理红妆。”

  • 阿-常用古汉语字典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(一)ā[缀]①用在小名、排行的前面,有亲昵意。《资治通鉴·孙权劝学》: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袁枚《祭妹文》:阿品远官河南,亦无子女,九族无可继者。②用在某些称谓前面。《孔雀东南飞(并序)》:我自不驱卿,逼迫有阿母。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:弟走从军阿姨死,暮去朝来颜色故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其下两冢,一为阿爷侍者朱乐,一为阿兄侍者陶氏。

    (二)ē[名]大山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访风景于崇阿。陶渊明《杂诗》:白日沦西阿,素月出东岭。

  • 阿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
    阿ā

    【中古音】:

    【上古音】:

    烏何切

    【通假字释义】:

    影歌開一(影歌) 大陵也,一曰曲阜也

    【正字及释义】:

    婀 ē ㄜ 烏可切 影哿開一(影歌) 婀娜,柔美貌。

    《詩·小雅·隰桑》:隰桑有阿,其葉有難。

    ē ㄜ 烏何切 影歌開一(影歌) 細繒。

    《楚辭》宋玉《招魂》:蒻阿拂壁,羅幬張些。〔王念孫云:蒻與弱同,阿,細繒也。言以弱阿拂牀之四壁也。〕

    《淮南子·修務》:衣阿錫,曳齊紈。〔高誘注:阿,細縠。〕

    《史記·李斯傳》:阿縞之衣,錦繡之飾。

    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:被阿錫,揄紵縞。

    《漢書·禮樂志》:曳阿錫,佩珠玉。〔如淳云:阿,細繒。〕

    訶 hē ㄏㄜ 虎何切 曉歌開一(曉歌) 怒斥,大聲喝叱。同呵。

    《老子·二十章》: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?〔馬王堆漢墓帛書《老子》阿,甲本作訶,乙本作呵。劉師培云:阿,當作訶。《説文》:訶,大言而怒也。〕

    《荀子·君道》:其於人也,寡恕寬裕而無阿。

  • 阿1-常用字详解字典

    阿1ā

    从阜可声,形声,,7画。①方言。名词词头。用在排行、小名、姓或某些亲属称谓的前面,表示亲近阿1三|阿1毛|阿1李|阿1哥|阿1婆。②用为拟音字、译音字阿1唷|阿1嚏|阿1门|阿1訇|阿1拉伯|阿1罗汉|阿1木林。

  • 阿2-常用字详解字典

    阿2ē

    ①偏向;讨好阿2谀|阿2附△刚正不阿2。②山东东阿的省称阿2胶。③用为译音字阿2弥陀佛。

    〈辨〉阿字从阜,本义为大陵,也称山窝,读ē。现行各义项都是假借义。

  • 阿-敦煌俗字典

    阿ā

    敦研020(9-2)《大般涅槃經》:“若有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”按:本卷寫本“阿”字多作此形。

    Ф096《雙恩記》:“石門已閉,便即打門。問:‘阿誰?’”“露珠入儈阿(河)分殿,月色添光斗枕欄。”

    按:“儈”字《敦煌變文校注》校作“牖”。

    S.2614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》:“刀劍皛光阿點點,受罪之人愁(戢戢)。”

    S.5774《茶酒論》:“阿你不聞道:‘浮梁歙州,萬國來求?’”按:“阿”與“何”形近易亂,此則明顯爲“阿”行書而近於“何”者。

  • 阿-敦煌俗字典

    阿qià

    P.2717《碎金》:“跁跒:蒲下反,口下反。”

  • 阿1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阿1ā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词的前缀。附着在姓、名、排行或某些称呼前面,多用于某些地区阿1王|阿1毛|阿1大|阿1婆|阿1姨|阿1哥|阿1妹。

  • 阿2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阿2ā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[阿昌族]āchāng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,分布在云南。

  • 阿3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阿3ā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音译用字,用于“阿訇”(āhōng,伊斯兰教主持教仪、讲授经典的人)、“阿门”(基督教祈祷的结束语)、“阿拉伯”(分布在亚洲西部、非洲北部的一个民族)、“阿司匹林”(一种解热镇痛药)等。

    另见ē。

  • 阿1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阿1ē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〈文〉(山、水等)弯曲的地方山阿1。→②曲从;逢迎;偏袒刚直不阿1|阿1谀|阿1附。〇③姓。

  • 阿2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阿2ē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指山东东阿阿2胶(一种中药,原产东阿)。

  • 阿3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阿3ē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音译用字,用于“阿弥陀佛”(佛教称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)。

    另见ā。

  • 阿-汉字异读字典

    ㈠ā ①多用于排行、称谓或姓氏之前,有亲昵的意味。如:阿大;阿贵;阿刘;阿毛。②通“啊”。《儒林外史》:“儿阿!不是我有心耽误你。”

    ㈡ē ①〔语〕名词。大的丘陵;山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访风景于崇阿。”②〔引〕曲隅。屈原《九歌·山鬼》:“若有人兮山之阿。”③〔引〕曲从;迎合。如:刚正不阿。④〔引〕偏袒;庇护。如:法不阿贵。⑤〔通〕通“婀”。柔美的样子。《诗·小雅·隰桑》:“隰桑有阿。”⑥〔引〕屋角处翘起来的檐。《古诗十九首·西北有高楼》:“阿阁三重阶。”⑦〔专〕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物名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:“被阿锡。”⑧〔专〕姓。唐代有阿光进。

    ㈢ǎ 〔语〕惊讶声。如:阿!竟有这样的事。

    ㈣à ①〔又〕“㈠①”的旧读。②〔方〕吴方言作语助,表示询问。如:阿好?阿是?

  • 阿瞒-历代避讳字汇典

    阿瞒āmán

    三国魏追尊太祖武皇帝曹操,小字阿瞒。

    〔作某甲〕《三国志·崔琰传》裴注引《魏略》曰:许攸字子远,“自恃勋劳,时与太祖相戏,每在席,不自限齐,至呼太祖小字曰:‘某甲,卿不得我,不得冀州也。’”《汇考》卷九云:“某甲者,史不敢斥尊,以甲乙代之。”此“某甲”为“阿瞒”的避讳代用词。

  • 阿-金瓶梅字典

    (一)ā 《集韵》:说文,大陵也。一曰曲阜,一曰比也,一曰慢应。 於河切 果开一平歌影

    象声词。 叫声“阿呀”时,从青石上翻身下来。(一5上6)阿呀,我不是这山寨大王,我是郓城县客人。(八四10上5)

    (二)ē 得音同上。

    排便。 不枉的养儿不在阿金溺银,只要见景生情。(十三11上8)

  • 阿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