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,一个集成语、谚语、俗语、俚语、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,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,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好学之士,齐心合力,相互扶持,共同进步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字典 > 辨

辨(辨)是什么意思

  • 辨同辦(办)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
    辨同辦(办)

    辨音bàn。辨的本义是分别,辨别。《说文》:“辨,判分也。”辨又有制作,办理,治理的意思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:“或审曲面埶,以饬五材,以辨民器。”(有的审视曲直、情况、形势,来整治五材,把它们制作成人们需要的器具。埶,同势,形势。五材,金、木、皮、玉、土。)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城郭不辨,沟池不抇(hú),固塞不树,机变不张。”(里城、外城没有治理,沟堑、护城河没有挖掘,坚固要塞没有建立,巧诈没有施展。抇,通掘,挖。张,施展。)《盐铁论·世务》:“事不豫辨,不可应卒;内无备,不可以御敌。”(事情不预先办好,不能够应付突然的事变;国内无防备,不能够抵御强敌。豫,通预,预先。卒,同猝,突然。)“制作,办理,治理”义,后来写作“辦”。今简化为“办”。

  • 辨通辩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
    辨通辩

    辨音biàn。辨和辩上古同属并纽元部,同音通假。辨的本义是分别,辨别。《说文》:“辨,判分也。”《小尔雅·广言》:“辨,别也。”通辩,辩论,申辩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鄂侯争之急,辨之疾,故脯(fǔ)鄂侯。”(鄂侯为此争论得很急,辩论得很激烈,所以纣王把鄂侯杀死做了肉干。疾,剧烈。脯,干肉。)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既使我与若辨矣,若胜我,我不若胜,若果是也?我果非也邪?”(假使我跟你辩论,你胜了我,我没有胜你,你果然对吗?我果然就错了吗?若,你。我不若胜:否定句,代词“若”作宾语,宾语前置,即我没有战胜你。)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故略上报,不复一一自辨。”(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封信给您,不再一一地为自己申辩了。上报,指回信。)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与之论辨,言和而色夷。”(跟他谈论、辩论道理,语言和顺,态度平易。夷,平和,平易。)

  • 辩通辨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
    辩通辨

    辩音biàn。辩和辨上古同属并纽元部,同音通假。辩的本义是治理。《说文》:“辩,治也。”引申为辩论,巧于言辞。通辨,辨明,辨别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男女无辩则乱。”(男女之间如果没有分别,就会产生混乱。)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,辩义与不义之乱也。”(从这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的标准上是混乱的。)《庄子·秋水》:“泾流之大,两涘(sì)渚崖之间,不辩牛马。”(水流的宽阔,两岸以及水中小洲之间,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了。涘,涯,岸。渚,水中小块陆地。)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?”(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合不合礼仪就接受了,那么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?万钟,优厚的俸禄。钟,古量器,六石四斗为一钟。加,增益。)

  • 便通辨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
    便通辨

    便音biàn。便和辨上古同属并纽元部,同音通假。便的本义是安适,音pián。《说文》:“便,安也。”通辨,分辨,审察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夫精,小之微也;垺(fú),大之殷也;故异便。”(精微,是小中更微小的;盛大,是大中更广大的;所以这就是大小各有不同的分别。垺,特大。殷,盛大。高亨新笺:“便,借为辨。……‘异便’犹云分别耳。”)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,则修守备,便地形,搏民力,以待外事。”(国君如果不能制服强大的敌人、击败大国,就必须加强守卫设备,审察地形,集中百姓力量,用这些应付外来侵扰。搏,抓取,集中。)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九族既睦,便章百姓;百姓昭明,合和万国。”(九族已经亲睦之后,进而分辨清楚百官的族姓;百官族姓都发扬了自身的美德,天下万国就和谐相处。九族,古代通常指父族四,母族三,妻族二。章,同彰,明。百姓,百官族姓。)

  • 辨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
   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
  • 辨-古代汉语字典

    辨bàn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见“辨”㈡。

  • 辨-古代汉语字典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㈠ biàn ①辨别,区分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八年》:“不能辨菽、麦。”(菽:豆类的总称。)《木兰诗》:“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”②通“辩”。辩论,争辩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曲学多辨。”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故略上报,不复一一自辨。”引申为言词动听。《吕氏春秋·荡兵》:“故说虽强,谈虽辨,文学虽博,犹不见听。”(文学:指文献经典。见:被。)又为有口才,有辩才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:“惠王之明,张仪之辨也,茂事之,取十官而免于罪,是茂贤也。”(茂:甘茂。)③通“遍”。周遍,普遍。《左传·定公八年》:“子言辨舍爵于季氏之庙而出。”(舍爵:设置酒器。)《论衡·明雩》:“不崇朝而辨雨天下。”(崇:通“终”,终了。朝:早晨。)

    ㈡bàn ④治理,办理。后来写作“办(辦)”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天下莫不平均,莫不治辨。”《吕氏春秋·过理》:“王名称东帝,实辨天下。”

    【辨析】辨、辩。“辨”指辨别,“辩”指辩论,因读音相同,古籍中多互相通假。后世才有了明确分工:辨别义用“辨”,辩论义用“辩”。

  • 辨-常用古汉语字典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(一)bàn[动]①用同“办”。治理。《荀子·议兵》:城郭不辨。②用同“办”。办理。《盐铁论·世务》:事不豫辨,不可以应卒。

    (二)biàn[动]①辨别,分别。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余扃牖而居,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。《孟子·鱼我所欲也》: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面额焦烂不可辨。②用同“辩”。辩解,争辩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滑稽多辨。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故略上报,不复一一自辨。

  • 辨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
    辨biàn

    【中古音】:

    【上古音】:

    符蹇切

    【通假字释义】:

    並獮開三(並元) 判也。

    【正字及释义】:

    班 bān ㄅㄢ 布還切 幫删合二(幫元) 頒布。

    《漢書·高帝紀下》:吏以文法教訓辨告,勿笞辱。

    《漢書·王莽傳上》:辨社諸侯,出門見之,著以爲戒。〔顔師古云:辨,讀曰班。〕

    辦 bàn 蒲莧切 並襇開二(並元) 具備,做成。

    《荀子·議兵》:城郭不辨,溝池不抇(hù掘)。〔郝懿行云:古無辦字,荀書多以辨爲辦。〕

    《鹽鐵論·散不足》:今俗,因人之以求酒肉,幸與小坐而責辨。〔盧文昭云:辨同辦。〕

    《鹽鐵論·世務》:事不豫辨,不可以應卒。〔辨,攖寧齋鈔本、張之象本、沈延銓本、金蟠本作辦。辨即辦字。〕

    《列女傳·魯之母師》:於是使少子僕歸辨家事。

    貶 biǎn 方歛切 幫琰開三(幫談) 損减,抑制。

    《禮記·玉藻》:戎容暨暨,言容詻詻(è辭厲也),色容厲肅,視容清明,立容辨,卑毋讇。〔鄭注:辨讀爲貶。〕

    徧 biàn 方見切 幫線開四(幫元) 全面,普及。

    《易·繫辭下》:復小而辨於物。〔王引之云:辨,讀曰徧,古字辨與徧通。〕

    《左傳·定公八年》:子言辨舍爵於季氏之廟而出。〔杜預注:辨,猶周徧也。〕

    《荀子·哀公》: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,明察乎日月。〔王念孫云:辨,讀爲徧。〕

    《荀子·成相》:辨治上下,貴賤有等明君臣。

    《史記·禮書》:瑞應辨至。〔《正義》云:辨音徧。〕

    《淮南子·泰族》:倉頡之初作書也,辨治百官,領理萬事。

    辯 biàn 符蹇切 並獮開三(並元) 辯論,有口才。

    《商君書·更法》:吾聞窮巷多怪,曲學多辨。

    《荀子·解蔽》:傳曰:析辭而爲察,言物而爲辨,君子賤之。

    《吕氏春秋·當務》:辨而不當論,信而不當理,勇而不當義,法而不當務;惑而乘駟馬也,狂而操吴干將也。

    《韓非子·難二》:語言辨,聽之説,不度於義,謂之窕言。〔注:辨、辯通。〕

    《禮記·曲禮上》:分争辨訟,非禮不决。〔《釋文》作辯訟。〕

    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鄂侯争之急,辨之疾,故脯鄂侯。

    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諸辨士爲方略者,妄作妖言,諂諛王。

    《説苑·建本》:學問講辨,日以自虞。

    蕭統《文選序》:謀夫之話,辨士之端。

    變 biàn 彼眷切 幫線合三(幫元) 變化,改變。

    《荀子·臣道》: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,因其憂也而辨其故。〔王念孫云:辨,讀爲變,謂去故而就新也。〕

    平 píng 符兵切 並庚開三(並耕) 公正。

    《荀子·富國》:爲之出死斷亡而愉者,無故焉。忠信調和均辨之至也。〔王念孫云:辨,讀爲平。〕

  • 辨-通假字小字典

    辨biàn

    符蹇切(业狝开三) 並元上

    分辨,区别。

    (一)通“辩”biàn 符蹇切(並狝开三) 並元上 辩论,有口才。

    曲学多辨。(《商君书·更法》)——见识不广的学究喜好争辩。

    若贤人之美辞,忠臣之抗直,谋夫之话,辨士之端。(萧统《文选》序)——犹如贤能人的优美言辞,忠臣刚直不阿的言论,谋略之士的话语,辩护士的舌端(指言辞)。

    不复一一自辨。(王安石《答司马諫议书》)——不再一条一条自我辩解了。

    (二)通“班”bān 布还切(帮删开二) 帮元平 分发、颁布。

    吏以文法教训辨告,勿笞辱。(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)——官吏要把法律规训等布告百老,让百姓知道,不可以鞭笞羞辱他们。

  • 辨-常用字详解字典

    辨biàn

    从刀辡声,形声,,16画。识别;区分辨别|辨认|辨析△不辨菽麦|明辨是非。

    〈辨〉辨字形符从刀,形体稍讹,刀以切分,引申有判别义;辡读biàn。◇注意:辨与辩用法不同,辨形符从刀,有切分义,故表示分辨、辨别义,辩形符从言,有说话、议论义,故表示辩论、申辩义。只有在“辨正”、“辨证”这些复音词中二者通用,不要搞错。

  • 辨-敦煌俗字典

    辨biàn

    甘博078《維摩詰所說經》卷中《觀衆生品第七》:“汝何所得,以何爲證,辨(辯)乃如是?”

    甘博004-1《賢愚經》:“跋陀摩尼,其力不辨(辦)。”

    敦研312《金光明經》卷第一《序品》:“大辨(辯)天神。”

    敦研220《妙法蓮華經》卷一:“皆得陀羅尼樂說辨(辯)才。”

    S.388《正名要錄》:“右正行者揩(楷),脚注稍訛。”[正字]

  • 辨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辨biàn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区分;识别辨不清是非曲直|辨症施治|辨别|辨明|辨认。“辨”和“辩”不同。“辨”表示“辨别”“辨析”,“辩”表示“辩解”“辩论”,不要混用。

  • 辨-汉字异读字典

    ㈠biàn ①辨别:明察。如:明辨是非。②古代土地面积的单位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井衍沃。”孔颖达疏引贾逵云:“京陵之地,九夫为辨,七辨而当一井也。”③通“辩”。争论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曲学多辨。”④通“遍”。周遍。《左传·定公八年》:“子言辨舍爵于季氏之庙而出。”

    ㈡bān 〔通〕通“班”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吏以文法教训辨告,勿笞辱。”

    ㈢bàn 〔通〕通“办”。治理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城郭不辨。”《吕氏春秋·过理》:“实辨天下。”

    ㈣biǎn 〔通〕通“贬”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立容辨卑,毋讇。”

    ㈤piàn 〔引〕皮革中断。《尔雅·释器》:“革中绝谓之辨。”注:“孙炎曰:‘辨,中分也。’”

  • 辨-金瓶梅字典

    辨(辨 瓣)(變)

    (一)bàn 《广韵》:具也。 蒲苋切 山开二去裥並

    ①置办。 四月初八日,县中备辨十六盘羹果茶饼、一付金丝冠儿、……到西门庆家下了茶。(九一8下4)老身那讨个钱儿来!好容易赒辨了这分礼儿来。(七八18下11)

    ②通“瓣”。 两面都扣绣着并头莲,每朵莲花辨儿一个字儿:“寄与情郎、随君膝下。”(九九11下10)一根並头莲辨簪儿上,钑着五言四句诗一首,云:“奴有并头莲,赠与君关髻,凡事同头上,切勿轻相弃。”(八8下2)

    (二)biàn 《广韵》:别也。说文,判也。 符蹇切 山开三上狝並

    ①分辨,识别。 扶肩挤背,纷纷不辨贤愚。(六五6下6)观其泥垢,辨其风雪。(五二3上5)

    ②争辩。 刚才惹得他爹和六姐两个,在这里好辨了这回嘴,差些儿没曾辨恼了打起来。(四三7上9)你与谁辨嘴来?(十八10下5)

    ③同“變”,議价处理。 知县拘将官媒人来,当官辨卖。(九十11下1)将家活多(都)辨卖了。(十5上1)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