辩(辯)是什么意思
辨通辩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辨通辩
辨音biàn。辨和辩上古同属并纽元部,同音通假。辨的本义是分别,辨别。《说文》:“辨,判分也。”《小尔雅·广言》:“辨,别也。”通辩,辩论,申辩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“鄂侯争之急,辨之疾,故脯(fǔ)鄂侯。”(鄂侯为此争论得很急,辩论得很激烈,所以纣王把鄂侯杀死做了肉干。疾,剧烈。脯,干肉。)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既使我与若辨矣,若胜我,我不若胜,若果是也?我果非也邪?”(假使我跟你辩论,你胜了我,我没有胜你,你果然对吗?我果然就错了吗?若,你。我不若胜:否定句,代词“若”作宾语,宾语前置,即我没有战胜你。)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故略上报,不复一一自辨。”(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封信给您,不再一一地为自己申辩了。上报,指回信。)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与之论辨,言和而色夷。”(跟他谈论、辩论道理,语言和顺,态度平易。夷,平和,平易。)
辩通辨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辩通辨
辩音biàn。辩和辨上古同属并纽元部,同音通假。辩的本义是治理。《说文》:“辩,治也。”引申为辩论,巧于言辞。通辨,辨明,辨别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男女无辩则乱。”(男女之间如果没有分别,就会产生混乱。)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,辩义与不义之乱也。”(从这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的标准上是混乱的。)《庄子·秋水》:“泾流之大,两涘(sì)渚崖之间,不辩牛马。”(水流的宽阔,两岸以及水中小洲之间,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了。涘,涯,岸。渚,水中小块陆地。)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?”(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合不合礼仪就接受了,那么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?万钟,优厚的俸禄。钟,古量器,六石四斗为一钟。加,增益。)
辩通变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辩通变
辩音b iàn。辩,上古属并纽元部;变,上古属帮纽元部。二字为迭韵通假。辩的本义是治理。通变,变化,变动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吾闻之也,辩而不德,必加于戮。”(我听说过,发动变乱却没有德行,必然施加给他杀戮。)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者,彼且恶乎待哉!”(至于顺应自然界的自然之性,又驾御着六气的变化,来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的,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吗!六气,指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。郭庆藩注:“辩,读为变。《广雅》:‘辩,变也。’辩、变古通用。”)扬雄《法言·寡见》:“或问《五经》有辩乎?曰‘唯《五经》为辩。’”(有人问《五经》有变化吗?回答说:“只有《五经》是最有变化的。”五经,儒家的五部经典,汉武帝时始有五经之称。)
辩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辩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辩-古代汉语字典
辩
【释义】:
㈠ biàn ①辩论,争辩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外人皆称夫子好辩。”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孔子东游,见两小儿辩斗。”(斗:争论。)引申为言词机敏,动听。《墨子·尚贤上》:“厚乎德行,辩乎言谈。”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言辩而逆,古之大禁也。”又引申为有口才,有辩才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。”邹阳《狱中上梁王书》:“夫以孔墨之辩,不能自免于谗谀。”②通“辨”。区别,辨别。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。”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两涘渚崖之间,不辩牛马。”(涘sì:岸。渚zhǔ:水中小块陆地。)③通“变”。变化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者,彼且恶乎待哉?”(正:指自然之性。六气: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。恶wū乎待哉:等待什么呢。)④通“遍”。周遍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望于山川,辩于众神。”⑤通“辨bàn”。治,治理。后来写作“办(辦)”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主齐盟者,准能辩焉?”《淮南子·泰族》:“辩治百官,领理万事。”
㈡pián ⑥[辩辩]同“便便”。有口才的样子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其于宗庙朝廷,辩辩言。”
【辨析】辩、辨。见“辨”字条。
辩-古代汉语字典
辩pián
【释义】:
见“辩”㈡。
辩-常用古汉语字典
辩biàn
【繁体字】:辯
【释义】:
[名]①用同“变”。变化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者,彼且恶乎侍哉?②巧言。司马迁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司马迁《屈原列传》:如楚,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,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。[动]①用同“辨”。分别,辨别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此小大之辩也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定乎内外之分,辩乎荣辱之境,斯已矣。②辩论,争论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故偃王仁义而徐亡,子贡辩智而鲁削,以是言之,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与之论辩,言和而色夷。[形]言辞巧妙、动听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子言非不辩也。《墨子·修身》:务言而缓行,虽辩必不听。
辩-通假字小字典
辩biàn
符蹇切(业狝开三) 並元上
申辩,辩论,有口才。
(一)通“辨”biàn 符蹇切(並狝开三) 並元上 辨别,区别。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辩,假借为辨,又为变,又为遍。”
万钟,则不辩礼义而受之。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——万钟的俸禄,却不分辨合乎礼义与否就欣然接受了。〔焦循《孟子正义》引《五经文字》云:“辩,理也;辨,别也。经典或通用之。”〕
泾流之大,两涘渚崖之间,不辩牛马。(《庄子·秋水》)——径直而冲的水流大了,水流两岸的陆地、河岸之间就分辨不清牛与马了。〔《释文》:“辩,别也。言广大,故望不分别也。” 泾流:无阻的水流,直流。 涘(sì):岸。 渚(zhǔ):水中的小块陆地。 崖:高地,此指河之高岸。〕
目能辩色,耳能辩声,口能辩味。(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)——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,耳朵能辨别声音,口能辨别味道。
(二)通“变”biàn 彼眷切(帮线开三) 帮元去 变化。
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者,彼且恶乎待哉?(《庄子·逍遥遊》)——至于乘天地的正气,驾御六气的变化,来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地游历的,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呢?〔若夫:至于。 六气: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。 无穷:指时间的无始无终,空间的无边无际。 辩:唐成玄英《疏》引支道林云:“辩者,变也。”郭庆藩《庄子集释》:“辩与正对文,辩读为变。《广雅》:‘辩,变也’;《易·坤·文言》:‘犹辩之不早辩也’,荀本作‘变’。辩变古通用。”〕
辩-常用字详解字典
辩biàn
辯
从言辡声,形声,,16画。论争,说明真假是非辩论|辩护|辩解|辩难△答辩|争辩。
〈辨〉辩字声符辡,读biǎn◇注意:分辩和分辨音同形近,前者义为辩白,后者义为辨别。其实辨、辩二者意义也是相通的,所以辨正亦作辩正,辨证亦作辩证;只是辩证法不得写作辨证法,因其属于名辨思维,从言。
辩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辩biàn辯
【释义】:
提出某种理由或根据来说明、解释真伪或是非真理愈辩愈明|辩白|辩驳|辩解|争辩|诡辩。
辩-汉字异读字典
辩
㈠biàn ①辩论;辩解。如:善辩。②通“辨”。辨明:辨别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子辞,君必辩焉。”③治理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主齐盟者,谁能辩焉。”④通“变”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而御六气之辩。”
㈡pián 〔语〕辩辩:形容善于言谈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其于宗庙朝庭,辩辩言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