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,一个集成语、谚语、俗语、俚语、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,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,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好学之士,齐心合力,相互扶持,共同进步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字典 > 凝

凝(凝)是什么意思

  • 疑通凝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
    疑通凝

    疑音níng。疑,上古属疑纽之部;凝,上古属疑纽蒸部。二字为双声通假。疑的本义是疑惑,疑乱。通凝,凝止,凝立,凝滞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以可知人之性,求可以知物之理,而无所疑止之,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。”(用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人的本能,来求可以被认识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,如果不凝止在一定范围内,那么追求一生也不能全面掌握。理,事物的规律。没世穷年,指一辈子。)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宾升西阶上,疑立。”(宾客登上西面的台阶,正立不动。)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船容与而不进兮,淹回水而疑滞。”(船徘徊不向前进发,在湍急漩涡中凝滞不前。容与,双声连绵词,徘徊不前。淹,停留。回水,漩涡。)

  • 凝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
   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
  • 凝-古代汉语字典

    凝níng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①冰冻,结冰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夫水向冬则凝而为冰。”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愁云惨淡万里凝。”引申为凝结,凝聚。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:“肤如凝脂。”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烟光凝而暮山紫。”再引申为神气专注或注意力集中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其神凝。”柳永《八声甘州》:“想佳人妆楼凝望。”②成,形成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。”《文心雕龙·原道》:“虎豹以炳蔚凝姿。”(炳:光采鲜明。蔚:色采繁多。)③稳固,巩固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齐能并宋而不能凝,故魏夺之。”④慢慢拉长声音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缓歌谩舞凝丝竹。”(谩:通“慢”,缓慢。丝竹:代指乐器。)

  • 凝-常用古汉语字典

    凝níng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[动]①凝结。屈原《涉江》:淹回水而凝滞。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: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暂歇。②凝聚,集中。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翰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纤歌凝而白云遏。刘鹗《绝唱》: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。[形]①稳定,坚固。《荀子·议兵》:兼并易能也,唯坚凝之难焉。《荀子·王制》:全其力,凝其德。②盛。王昌龄《闺怨》: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刘桢《赠从弟》之二:岂不罹凝寒,松栢有本性。

  • 凝-常用字详解字典

    凝níng

    疑声,形声,,16画。①凝结,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凝固|凝聚△冷凝△混凝土。②注意力集中凝神|凝视。

    〈辨〉篆书中,为冰,冰、凝互为异体。楷书中,以冰为字淘汰;凝为凝结的专字。

  • 凝-敦煌俗字典

    凝níng

    P.2173《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卷上》:“迺凝睿思,暢述儒道。”

    S.6659《太上洞玄靈寶妙經衆篇序章》:“元始天尊方凝真遐想。”

    S.1086《兔園策府》:“榮漪湛潤,膏露凝華。”

  • 凝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凝níng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凝结,由于温度变化、压力增加等原因,使液体变为固体,气体变为液体猪油已经凝住了|凝固|冷凝|凝聚|混凝土。→②聚集;集中凝神|凝视|凝思。

  • 凝-金瓶梅字典

    níng 《广韵》:水结也,又成也。鱼陵切 曾开三平蒸疑

    ①凝定。 日轮当午凝不去,方国如在红炉中。(二七2下5)

    ②集中不分散。例见“疑”字条。

    (又讹成:疑)

  • 赵匡凝家讳-历代避讳字汇典

    赵匡凝家讳zhào kuāng níng jiā huì

    唐末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,父名德諲,祖名无考。

    《北梦琐言》卷四云:“唐襄州赵匡凝令公,(1)世勋嗣袭,人质甚伟……往往以家讳刑人。相国崔公胤出镇湖南,由岘首,赵令逢迎开宴,崔相从容而规之曰:‘闻令公以文字刑人,甚无谓也。闻名心瞿,但有颦蹙,岂可笞责及人邪!’”

  • 凝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