攘(攘)是什么意思
攘通让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攘通让
攘音ràng。攘和让上古同属日纽阳部,同音通假。攘的本义是排斥,排除。《说文》:“攘,推也。”通让,辞让,退让,谦让。《礼记:曲礼上》:“君出就车,则仆并辔授绥,左右攘辟。”(国君外出上车,那么驾车的人就应该一手合并马缰绳,另一只手将绥奉交国君,左右的人要谦让避开。绥,古时车上作拉手的绳。辟,同避。)《汉书·肖望之传》:“案望之大臣,通经术,居九卿之右,本朝所仰,至不奉法自修,踞慢不逊攘。”(考察大臣肖望之,精通经学,位居朝廷九卿之上,本为朝臣仰望,但极不遵法度,行为不善,傲慢不谦逊。踞,通倨,傲慢。)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合于尧之克攘,《易》之嗛嗛,一谦而四益,此其所长也。”(道家合乎尧的能辞让的美德,《易经》讲谦逊,一谦让就会得到四种好处。这是道家的长处。克,能够。嗛,通谦,谦逊。)
攘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攘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攘-古代汉语字典
攘
【释义】:
㈠ rǎng ①排除,排斥。《公羊传·僖公四年》:“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。”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觝排异端,攘斥佛老。”②侵犯,侵夺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西征,攘白狄之地,至于西河。”③扰乱。《淮南子·兵略》:“故至于攘天下,害百姓。”④偷窃。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至攘人之犬豕鸡豚者,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。”⑤捋起衣袖。《吕氏春秋·骄恣》:“魏武侯谋事而当,攘臂疾言于庭。”(当:恰当。)⑥容忍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屈心而抑志兮,忍尤而攘诟。”(尤、诟gòu:都是耻辱的意思。)
㈡ràng ⑦谦让,退让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隆雅颂之声,盛揖攘之容。”
攘-古代汉语字典
攘ràng
【释义】:
见“攘”㈡。
攘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攘rǎng
【中古音】:
【上古音】:
如兩切
【通假字释义】:
日養開三(泥陽) 推也。
【正字及释义】:
讓 ràng 人樣切 日漾開三(泥陽) 謙讓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左右攘辟。〔鄭玄注:攘,古文讓字。《釋文》:攘,音讓。〕
《楚辭》屈原《離騷》:屈心而抑志兮,忍尤而攘詬。〔王夫之云:攘,卻也。〕
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:小子何敢攘焉!〔顔師古云:攘,古讓字。〕
《漢書·蕭望之傳》:踞慢不遜攘。〔顔師古云:攘,古讓字。〕
《漢書·禮樂志》:隆雅頌之聲,盛揖攘之容。〔顔師古云:攘,古讓字。〕
饟 xiàng 式亮切 審漾開三(書陽) 饋食。
《詩·小雅·甫田》:攘其左右,嘗其旨否。〔《箋》:攘,讀當爲饟。〕
攘-常用字详解字典
攘rǎng
从手襄声,形声,,20画。①排除;排斥攘除|攘外。②侵夺,抢攘夺。③扰乱攘攘△熙来攘往。④捋起袖子攘臂。
〈辨〉攘字从手,本义为推让;引申有使人退让即排除义。声符襄读xiāng。
攘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攘rǎng
【释义】:
〈文〉①排斥;抵御攘除奸邪|攘外(抵御外患)。〇②捋起(袖子)攘臂。
攘-汉字异读字典
攘
㈠rǎng ①排除;排斥。《国语·鲁语下》:“彼无亦置其同类,以服东夷,而大攘诸夏。”②侵夺;侵犯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西征,攘白翟之地。”③窃取;夺取。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至攘人之犬豕鸡豚者,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。”④捋。曹子建《美女篇》:“攘袖见素手,皓腕约金环。”⑤容忍;忍受。攘诟:容忍耻辱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屈心而抑志兮,忍尤而攘诟。”⑥乱。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故至于攘天下。”
㈡ráng 〔通〕通“禳”。旧时迷信,指求神消灾除病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〔季春之月〕九门磔攘。”
㈢ràng 〔形〕古“让”字。《史记·太使公自序》:“小子何敢让也。”司马贞索引:“《汉书》‘让’作‘攘’。晋灼云:此古‘让’字。”
攘-金瓶梅字典
攘(嚷)
(一)rǎng 《广韵》:扰攘。 如两切 宕开三上养日
①烦扰不安。 朝思暮盼,言信全无,梦攘魂劳。(十七7上9)
②吵闹。 因问你两口子攘的是些甚么?(五一20上11)说你打了他孩子,要逻楂儿和人攘。(二九4上5)与大户攘骂了数日。(一11上3)
(二)当作“攮”nǎng,形近讹。 这张胜见他挣扎,复又一刀去,攘在胸膛上,动旦不得了。(九九8下4)难为我这两条腿了,把鞋底子也磨透了,脚也踏破了,攘气的营生!(四九14下10)
攘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攘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