濡(濡)是什么意思
濡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濡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濡-古代汉语字典
濡ér
【释义】:
见“濡”㈡。
濡-古代汉语字典
濡
【释义】:
㈠ rú ①浸湿,沾湿。《诗经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:“济盈不濡轨。”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入水不濡,入火不热。”又为湿,湿润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人涂其体,被濡衣而走火者,左三千人,右三千人。”(被pī:披。走火:奔赴救火。)今成语有“耳濡目染”、“相濡以沫”。引申为滋润。常比喻施受恩泽。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:“令百姓遍晓圣德,莫不沾濡。”也比喻恩泽。柳宗元《沛国汉原庙铭》:“区宇怀濡,黔黎辑柔。”(区宇:天下。辑:和。)②柔软,柔弱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厉利剑者必以柔砥,击钟磬者必以濡木。”《孔子家语·正论》:“水濡弱,民狎而玩之,则多死焉。”③停留,迟缓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三宿而后出昼,是何濡滞也!”袁宗道《岳阳纪行》:“虽行甚驶,只觉濡迟耳。”
㈡ér ④同“胹”。用汁调和烹煮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濡鸡醢酱实蓼。”(实:填充。)宋玉《招魂》:“濡鳖炮羔,有柘浆些。”(炮páo:烧烤。些:语气词。)
濡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濡rú
【中古音】:
【上古音】:
人朱切
【通假字释义】:
日虞合三(泥侯) 濡水。出涿郡故安,東入淶。
【正字及释义】:
胹 ér 如之切 日之開三(泥之) 煮熟。
《禮記·内則》:濡豚包苦實蓼。〔注:濡,謂烹之又以汁和之也。〕
儒 rú 人朱切 日虞合三(泥侯) 儒士,學者。
漢·《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》:海内稱之曰濡術之宗。
漢·《尉衛卿衡方碑》:少以濡術,安貧樂道。
壖(堧) ruán 而緣切 日仙合三(泥元) 空地,餘地。
漢·《魯相史晨饗孔廟後碑》:恐縣吏斂民,侵擾百姓,自以城池道濡麥,給令還所斂民錢材。
軟 ruǎn 而兖切 日獮合三(泥元) 柔也。
《莊子·天下》: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悦之,建之以常無有,主之以太,以濡弱謙下爲表,〔《釋文》:濡,如兖反。〕
濡-敦煌俗字典
濡ruǎn
敦研267《妙法蓮華經》卷第一:“出柔濡音。”敦研019(5-4)《大般涅槃經》:“譬如王子,身極濡弱,通夜遊戲,至明清旦,目視一切,悉不明了。”敦研024(55)《大方等大集經》:“於眾生中常柔濡語故,得梵音相。”按:《集韻·獮韻》“乳兗切”:“報,柔也。或從欠,亦作濡。”“”即“軟”之別字,故曰“”字“或從欠”。
浙敦027《大智度論》:“四者手足柔濡,勝餘身分。”敦研107《妙法蓮華經》:“巧說諸法,言辭柔濡。”按:此字《大正藏》作“軟”。
濡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濡rú
【释义】:
〈文〉沾湿;沾染濡笔以待相濡以沫|濡湿|濡染。
濡-汉字异读字典
濡
㈠rú ①沾湿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口》:“被濡衣而走火者,左三千人,右三千人。”《诗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;“济盈不濡轨。”②延迟;等待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三宿而后出昼,是何濡滞也。”③柔顺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以濡溺谦下为表。”④濡水。(1)即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山国曲逆县的濡水。(2)即《汉书·地理志》涿郡固安县的濡水。
㈡nuán 〔专〕濡水:古水名。即今河北东北部的滦河。濡唐以后始写作滦。
濡-金瓶梅字典
濡
rú 《广韵》:水名,出涿郡,又霑濡。 人朱切 遇合三平虞日
①沾染。 貂袄沾濡粉蝶,马蹄荡满银花。(七七5下11)
②淹没。 剡溪当此际,濡伋(没)子猷船。(一16下11)
濡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濡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