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,一个集成语、谚语、俗语、俚语、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,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,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好学之士,齐心合力,相互扶持,共同进步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字典 > 审

审(審)是什么意思

  • 审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
   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
  • 审-古代汉语字典

    审shěn

    【繁体字】:審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①详细,周密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。”又为详细观察,研究。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故审堂下之阴,而知日月之行。”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审豪釐之小计,遗天下之大数。”②慎重。《韩非子·存韩》:“故曰‘兵者凶器也’,不可不审用也。”《淮南子·人间》:“百言百当,不如择趋而审行也。”③明白,清楚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由此言之,勇怯,势也;强弱,形也。审矣,何足怪哉!”④真实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为人臣不忠当死,言不审亦当死。”引申为确实。《论衡·知实》:“孔子如审先知,当早易道。”(易道:改变主张。)《抱朴子·诘鲍》:“审能如此,乃圣主也。”

  • 审-常用古汉语字典

    审shěn

    【繁体字】:審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[动]①审查,弄明白。贾谊《治安策》:为人主计者,莫如先审取舍。顾炎武《天下郡国利病书·凤宁徽》:其派丁多,故其审户不得不密。②观察。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:审容膝之易安。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故审堂下之阴,而知日月之行,阴阳之变。③审判,审讯。曹雪芹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彼时雨村即拘原告来审。冯梦龙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明日再审。[形]①详细,周密。蒲松龄《促织》:审谛之,短小,黑赤色,顿非前物。《礼记·中庸》:博学之,审问之。②慎重。《商君书·禁使》: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。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不如择趋而审行之。③明白,清楚。《新唐书·元儋列传》:当局者迷,旁观者审。苏轼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:其不眷恋于潮也,审矣。[副]表示肯定。确实,果真。全祖望《梅花岭记》:先生在兵间,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,抑未死耶?

  • 审-常用字详解字典

    审shěn

    从宀申声,形声,,8画。①知道;详知审悉。②详细;周密审慎△精审。③审讯审问|审案△公审。①审查审阅|审读|审稿。⑤果真审如其言。

    〈辨〉审字六国古文作宷,从采从宀,把什么东西弄到屋子里从容辨别,可得详细;采读biàn,象兽指爪分张的样子,引申有辨别义。篆书作審,从番从宀,番读fān,象兽足掌,引申也有辨别义。楷书作審,简化作审。

  • 审1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审1shěn審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仔细地观察;考查这篇论文请专家审1一审1|审1时度(duó)势|审1稿|审1察|审1定。→②精细;周密详审1|审1慎|精审1。→③审问;审讯审1案子|审1判|审1理|候审1|公审1。

  • 审2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审2shěn審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〈文〉真实地;果真审2如其言。

  • 审-历代避讳字汇典

    审shěn

    (一)

    北齐扬都士人某氏讳审。

    避嫌名“沈”:

    〔省阙〕〈姓氏〉《颜氏家训·风操篇》云:“近在扬都,有一士人讳审,而与沈氏交结周厚,沈与其书,名而不姓,此非人情也。”

    (二)

    五代闽太祖王氏名审知。

    避偏嫌“沈”:

    〔改称〕〈姓氏〉《梁溪漫志》卷三云:“王审知据闽,闽人避其讳,沈去水为尤,二姓实一姓也。”

    〔县名〕〈溪名〉《十国春秋·地理表下》剑州尤溪县,注云:“县有沈溪,溪上沈姓者居之,后避闽太祖讳,改名尤,而沈姓亦更尤。”

    彦按:沈氏避王审知讳改尤姓,盖有之。然尤姓则非始见于此。《茶香室续钞》卷六云:“按沈字从冘不从尤。沈去水则为冘矣。今之尤姓,冘乎?尤乎?《广韵·十八尤》云:‘又姓,出《姓苑》’,则古自有尤姓。”《举例》卷二亦云:“然《吴志·陆逊传》有鄱阳贼帅尤突,则尤姓由来远矣。”意者,讳“沈”为“尤”,乃借用字形相近之旧有之姓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