饰(飾)是什么意思
饬通饰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饬通饰
饬音shì。饬,上古属透纽职部;饰,上古属书纽职部。二字为迭韵通假。饬的本义是整理,整顿。《广韵》:“饬,整备也。”通饰,修饰,巧饰。《玉篇》:“饰,修饰也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约纵连横,兵革不藏;文士并饬,诸侯惑乱,万端俱起,不可胜理!”(自从“合纵”“连横”之说兴起,战争从此不息;文人辩士都巧饰辞令,使诸侯昏乱迷惑,各种事端一同兴起,以致不能够治理。)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其人修饬,太后所信爱也。”(王莽的弟弟王舜善于修饰打扮,太后宠信偏爱他。)《论衡·答佞》:“佞人意欲称上。上奢,己丽服;上俭,己不饬。”(巧言谄媚的人心中想让国君满意。国君奢侈,自己就穿上华丽衣服;国君俭仆,自己就不修饰打扮了。)
饰通饬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饰通饬
饰音chì。饰,上古属书纽职部;饬,上古属透纽职部。二字为迭韵通假。饰的本义是装饰,打扮。《玉篇》:“饰,修饰也。”通饬,整治,整顿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晋师大骇不出,周军饰垒。”(晋国军队非常害怕藏匿不出,围绕军营整治壁垒。韦昭注:“周,绕也。饰,治也。”)《庄子·渔父》:“孔氏者,性服忠信,身行仁义,饰礼乐,选人伦。”(孔子为人,品行忠诚信实,亲身实行仁义,治礼作乐,使人伦有序。选,序,序列。)《韩非子·定法》:“虽用术于上,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。”(虽然国君在上面运用了“术”,但是由于官府不能经常地整顿法令所造成的恶果呵。术,特指君主控制和使用群臣的策略和手段。患,危害,恶果。)
饰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饰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饰-古代汉语字典
饰shì△
【释义】:
①装饰,打扮。《韩非子·八奸》:“人主乐美宫室台池,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。”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共粉饰之,如嫁女床席。”又为雕饰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。”引申指文辞的修饰加工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行人子羽修饰之。”(行人:官名,外交使节。)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“文采所以饰言。”又引申为掩饰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强足以拒敌,辩足以饰非。”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不敢蔽善饰非。”今成语有“文过饰非”。②服饰,装饰物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佩缤纷其繁饰兮。”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觞酌有采,而樽俎有饰。”③整治。《周礼·地官·封人》:“凡祭祀,饰其牛牲。”(牛牲:祭祀用的牛。)④通“饬chì”。严整,谨慎。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:“自责以义则难为非,难为非则行饰。”(责:要求。)
饰-常用古汉语字典
饰shì
【繁体字】:飾
【释义】:
[名]①饰品,装饰物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同舍生皆被绮绣,戴朱缨宝饰之帽。《墨子·辞过》:青黄刻镂之饰。②服饰,服装。曹雪芹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其钗环裙袄,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子皙盛饰入。[动]①装饰,打扮。《国语·勾践灭吴》:越人饰美女八人,纳之太宰嚭。范晔《张衡传》:形似酒尊,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。②掩饰,假托。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夫俗吏矫饰外貌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儒者饰辞曰:“听吾言,则可以霸王。”
饰-常用字详解字典
饰shì
飾
篆
□,8画。①装饰饰物△修饰|粉饰。②掩饰饰词△文过饰非。③装饰品首饰|衣饰|窗饰。①扮演饰演△田华饰白毛女。
〈辨〉饰字篆书从人从巾、食声,本义为人持巾刷拭器物;引申为装饰。楷书讹变作飾,简化作饰。
饰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饰shì飾
【释义】:
①装饰,修整装点(身体或物体),使整齐美观修饰|妆饰|饰物。→②用来装饰的东西首饰|服饰。→③遮掩;伪装文过饰非|掩饰|饰词|矫饰。→④扮演在剧中饰杨贵妃|饰演。→⑤修饰(语言文字)润饰|增饰|藻饰。“饰”字右半是“”,不是“布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