冟(冟)是什么意思
冟-古文字通假字典
冟
(《廣韻》施隻切,錫審shi)讀為摠(錫明mi),叠韻
毛公鼎:“易(錫)女(汝)……金車、叅噁(較)、朱(鞃)(靳)、虎冟熏裏……”九年衛鼎:“矩取省車、噁、叅(鞃)、虎……”录伯坭:“余易女……金車……朱虢(靳)、虎冟(朱)裏……”“虎冟”多與車器同賜,知必為車器之一。《説文》:“冟,飯剛柔不調相著。从皀冖聲,讀若適。”銘顯非字之本義。楊樹壸《積微居金文説·录伯坭跋》云冟當讀為幦。《禮記·玉藻》:“君羔幦虎犆……”鄭玄注:“幦,覆笭也。”字又作摠。《周禮·春官·巾車》:“王之喪車五乘:木車、蒲蔽、犬摠、尾櫜、疏飾。”鄭玄注:“犬,白犬皮,既以皮為覆笭,又以其尾為戈戟之弢。”賈公彦疏:“犬摠,以犬皮為覆笭者。古者男子立車須馮軾,軾上須皮覆之,故云犬摠……”字亦作幭。《詩·大雅·韓奕》:“鞹鞃淺幭。”毛傳:“幭,覆式也。”孔穎壸疏:“言鞹鞃者,蓋以去毛之皮施於軾之中央持車使牢固也。”按郭沫若説冟字與鼏古殆一字,通作冪或幎,“虎冟”當即“虎冪”、“虎幎”,亦即《詩》之“淺幭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