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(順)是什么意思
顺通慎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顺通慎
顺音shèn。顺,上古属船纽文部;慎,上古属禅纽真部。船、禅同属舌面音,文、真二部旁转。二字为音近通假。顺的本义是顺从。《玉篇》:“顺,从也。”通慎,谨慎。《周易·坤》:“履霜坚冰至,盖言顺也。”(踏着严霜时,结成坚冰将要到来,说的是要谨慎。)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君子不傲、不隐、不瞽(gǔ),谨顺其身。”(所以君子不浮躁,不隐瞒,不盲目,严格谨慎要求自己。瞽,盲,喻人盲目从事。)《韩非子·六反》:“山者大,故人顺之;垤(dié)微小,故人易之也。”(因为山非常高大,所以人们对它谨慎;蚁冢微小,所以人们将它看得很轻。垤,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,也叫蚁封、蚁冢。易,形容词的意动用法。)
孙通顺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孙通顺
孙音shùn。孙,上古属心纽文部;顺,上右属船纽文部。二字为迭韵通假。孙的本义是孙子的“孙”。通顺,顺序,顺服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时过然后学,则勤苦而难成;杂施而不孙,则坏乱而不脩;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”(错过时机以后再学习,就再怎么勤苦也很难取得成效;杂乱地进行教育而不合顺序,就会陷于混乱而不好收拾;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切磋,就会学识短浅,见闻不广。)《礼记·学记》:“不陵节而施之谓孙。”(不超过学习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,叫做合乎顺序。陵,超过。节,限度。)《礼记·缁衣》:“恭以淮(lì)之,则民有孙心。”(对百姓有礼又从上监督统治他们,那么百姓就有顺服之心了。涖,同莅,来临,此指统治。)
训通顺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训通顺
训音shùn。训,上古属晓纽文部;顺,上古属船纽文部。二字为迭韵通假。训的本义是教诲,教训。《说文》:“训,说教也。”通顺,顺从。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:“无竞维人,四方其训之。”(没有比得到贤人更强的了,四方诸侯都来归顺。竞,强。四方,指四方诸侯国。)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帝舜乃命契曰:‘百姓不亲,五品不训,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。’”(舜帝就命令契说:“百姓不亲爱和睦,五伦也不和顺,你去担任司徒,严肃地传布五教。”品,品秩,等级。五品: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子。敷,布,施。五教:古代五种伦常准则,即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。)
顺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顺
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顺-古代汉语字典
顺kuí
【释义】:
颧骨。《周易·夬》:“壮于顺,有凶。”(壮:高大。)
顺-古代汉语字典
顺shùn
【释义】:
①顺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”又为沿着。《墨子·鲁问》:“楚人顺流而进,逆流而退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。”②顺从,顺应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”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顺于民心,所补者三。”引申为顺理,顺理的事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孝悌,天下之大顺也。”(悌tì:顺从兄长。)③顺遂。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”(告诉:报告,诉说。)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日拒之,事更不顺。”④通顺。韩愈《南阳樊绍述墓志铭》:“文从字顺各识职。”
顺-常用古汉语字典
顺shùn
【繁体字】:順
【释义】:
[动]①归顺,依顺。《孟子·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:有觉德行,四国顺之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顺我,即先刺心,否则,四肢解尽,心犹不死。②顺势,趁便。曹雪芹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老爷何不顺水行舟。关汉卿《窦娥冤》: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。③任情,放任。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:纵之顺之,毁其盆,悉埋于地,解其棕缚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且古之君子,过则改之,今之君子,过则顺之。④顺着,循着。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: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,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,但顺吾性而已。《荀子·劝学》: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⑤顺理,合乎事理。《论语·子罕》:名不正则言不顺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其辞顺,犯顺不顺。[形]和顺,调顺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今天时顺正,死者尚稀。
顺-常用字详解字典
顺shùn
順
从页川声,形声,,9画。①向着同一个方向。与“逆”相对顺风|顺流而下△一帆风顺。②循;沿顺藤摸瓜|顺着大道走△水顺着地势流。③使方向一致;使有条理次序把文章顺一顺△把船顺过来。①趁便;顺便顺手牵羊|顺手关门。⑤适合顺心|顺眼。⑥顺从顺服|顺民△归顺|依顺。⑦依次顺序|顺延。⑧匀和△风调雨顺。
〈辨〉顺字从页,人自顶至踵,依次而下;从川,川通流水;二者皆有顺意,川也是声符。
顺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顺shùn順
【释义】:
①依从别什么事都顺着孩子|孝顺|归顺|依顺。→②方向相同(跟“逆”相对)坐顺水船。③朝同一方向顺流而下|顺风行船。④使方向相同把车顺过来放,不要横七竖八的。⑤有条理;通畅文章内容不错,只是文字不顺|文从字顺。⑥使有秩序或有条理把这堆竹竿顺一顺,不要乱放|这段文字还得顺一顺。⑦顺利;顺畅日子过得挺顺|一顺百顺|顺当|顺境|顺遂。⑧和谐风调雨顺。⑨适合顺了他的心|看不顺眼。→⑩引进动作所依从的路线或凭借的情势、机会顺河边往北走|泥石流顺着山沟汹涌而下|顺路看看小王|顺手牵羊|顺口答应。
顺-历代避讳字汇典
顺shùn
(一)
南朝梁武帝萧衍,父追尊太祖文皇帝名顺之。
避偏讳“顺”:
〔省阙〕〈人名〉《南史·蔡兴宗传》:“(兴宗)子顺字景玄”,《宋书·蔡兴宗传》则但云:“(兴宗)子景玄”,《校勘记》曰:“盖景玄本名顺,沈约避梁武帝父讳,单称其字。”
〔改称〕〈人名〉《文心雕龙·诔碑篇》云:“孝山、崔瑗、辨絜相参。”《汇考》卷一二云:“孝山乃后汉崔顺字,举之者,避讳也。”
〈郡名〉《举例》卷四云:“《南史·范云传》:‘南乡舞阴人,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。’《范泰传》:‘泰,顺阳人。’泰为汪之孙,云为六世孙,而籍贯互异者,南乡即顺阳,梁代避讳改也。以《南史》之例言之,云亦当类叙于《泰传》之后,而今不然者,盖不知南乡本顺阳,故一族误为二族也。”
〔代字〕①以“从”代“顺”:
〈人名〉《南齐书·王敬则传》:“殷琰遣将刘从筑四垒于死虎。”《校勘记》引洪颐煊《诸史考异》云:“《宋书·殷琰传》‘以殿中将军刘顺为司马’,又‘是月,刘顺、柳伦、皇甫道烈、庞天生等马步八千人,东据宛唐,去寿阳三百里’。刘从即刘顺,盖避梁讳而改。”彦按:同书《刘怀珍传》:“殷琰将刘从”,《崔祖思传》:“马头太守刘从”,《王广之传》:“琰将刘从”等,“刘从”亦并即“刘顺”,萧子显避梁讳追改。
又,同书《垣崇祖传》云:“亡命司马从之谋袭郡,崇祖讨捕斩之。”张森楷《校勘记》曰:“此即司马顺之也,萧子显避梁讳改。”
〈谥号〉《南齐书·礼志上》,左丞萧琛曰:“二汉由太子而嗣位者,西京七主,东都四帝,其昭、成、哀、和、从五君,并皆谒庙……”“从”即“顺”,指汉顺帝刘保。同书《百官志》“州牧、刺史”条:‘魏、晋世州牧隆重,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,轻者为持节督,起汉从帝时……”所云“汉从帝”同。
又,《南齐书·武帝纪》:“从帝立,征晋熙王燮为抚军、扬州刺史”。《校勘记》曰:“‘从帝’,各本作‘顺帝’。按钱大昕《廿二史考异》云,梁武帝父名顺之,故子显修史,多易为‘从’字,宋顺帝亦作‘从帝’,作‘顺帝’者,盖后人所改。”彦按:同书《祥瑞志》:“后从帝自东城即位”,“案从帝实当援立”,《豫章文献王嶷传》:“入为宋从帝车骑谘议参军、府掾”,《王敬则传》:“从帝欲避土”,《王琨传》:“从帝即位”,“从帝逊位”,《刘休传》:“从帝,桂阳王休范子也”,《萧赤斧传》:“从帝逊位”,《江斅传》:“从帝立”,《蔡约传》:“(拜)从帝车骑骠骑行参军”,等等,“从帝”亦并谓“宋顺帝”。
〈郡县名〉《南齐书·州郡志下》,雍州有“从阳郡”,郡下有“从阳县”,《校勘记》曰:“‘从阳’毛本、殿本作‘顺阳’。……按萧子显避梁讳,‘顺’字皆改作‘从’。”彦按:同书《陈显达传》:“(南乡县,)故从阳郡治也”,《刘𤩽传》:“从阳范缜”,《魏虏传》:“从阳太守席谦”等,“从阳”亦皆“顺阳”避梁讳追改。
〈习语〉“归顺”作“归从”:《南齐书·氐传》云:“氐羌杂种,咸同归从。”《校勘记》曰:“‘从’即‘顺’字,子显避梁讳改。”
“逆顺(行)”作“逆从(行)”:《南齐书·天文志上》:“元徽四年十月十日,填星守大微宫,逆从行。”《校勘记》引殿本《考证》云:“按逆从行犹曰逆顺行,梁世讳顺故也。”彦按:同书《何昌寓传》:“事既昭晦,理有逆从”,《萧遥光传》:“逆从之数,咬然有征”《明七王列传》:“夫逆从有势”等,“逆从”亦并“逆顺”之讳代词。
“顺行”作“从行”:《南齐书·天文志下》:“太白从行”,“荧惑从行”,“岁星太白俱从行”,“辰星从行”,“填星从行”等等,“从行”即“顺行”。
“顺伏”作“从伏”:《南齐书·天文志下》云:“五星从伏”,亦即“五星顺伏”。
“顺时”作“从时”:《宋书·礼志二》,晋成帝咸和五年六月,荀弈、曹宇驳有司奏读秋令曰:“夫先王所以从时读令者,盖后天而奉天时。”《校勘记》云:“‘从’,《晋书·礼志》、《通典·礼典》作‘顺’,盖沈约为梁武帝父萧顺之讳而改。”
“顺人”作“从人”:《梁书·文学传下》,高祖曰:“我自应天从人,何预天下士大夫事?”《困学纪闻》卷一三云:“梁武帝曰‘应天从人’,致堂谓《易》之《革》曰‘顺天应人’,未闻‘应天’也。为是言者,不知天之为天矣。愚按梁武之父名顺之,故不云‘顺天’,避讳也。”《通鉴·梁纪一》载此,注亦曰:“曰‘从人’者,避皇考顺之讳也。”彦按:《南齐书·谢潇传》:“应天从民”,《王俭传》:“天应民从”,《陈显达传》:“应禅从民”,亦萧子显避梁讳改。
“顺孙”作“从孙”:《册府》卷二〇八载梁元帝即位诏曰:“孝子从孙,可悉赐爵”。注云:“臣钦若等曰:梁武帝父名顺之,故曰‘从孙’。”彦按:《南齐书·明帝纪》亦有“孝子从孙,义夫节妇”语。
他如,《南齐书·王融传》:“从以制逆”,《高逸传》:“礼从乐和而已”,“从”亦并“顺”之讳代词。
〈引文〉《宋书·乐志二》载宋王韶之《后舞歌》,其辞云:“顺命创制,因定和神。”《南齐书·乐志》“顺命”改“从命”,《校勘记》曰:“此萧子显避梁讳改。”
同书《乐志四》载何承天《战城南》,歌辞云:“仗大从,应三灵。”《校勘记》曰:“‘从’《乐府诗集》一九作‘顺’。盖何承天原作作‘顺’,沈约为梁武帝父萧顺之讳改。”
《南齐书·乐志》载《食举歌辞》云:“穷理咏乾元,垂训从帝则。”《校勘记》亦曰:“‘从’《宋书·乐志》作‘顺’,此萧子显避梁讳改。”
又,《周易·革卦》云:“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。”《宋书·礼志一》引作“应乎天,从乎人。”《汇考》卷一二云:“时无所避,必沈约所改也。”
②以“慎”代“顺”:
〈人名〉《南齐书·孝义传》有“崔怀慎”,张森楷《校勘记》曰:“《南史》作‘崔怀顺’,《魏书·崔宏传》、《崔逞传》同。盖本作‘怀顺’,以子显避梁武帝父讳,故《齐书》改作‘怀慎’,非本名怀慎也。”
《文心雕龙·哀吊篇》云:“苏慎、张升,并述哀文”。苏慎本名苏顺,《后汉书》有传,此称“苏慎”,亦刘勰避梁讳追改。
〈部族名〉《梁书·诸夷传》云,东夷高句骊“本有五族,有……慎奴部”。《校勘记》曰:“按: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·魏志·高句骊传》皆作‘顺’,此姚思廉为避梁武帝父萧顺之讳而改。”又,《南史·夷貊传下》亦作“慎奴”,《校勘记》亦曰:“《梁书》避萧衍父顺之讳作‘慎奴部’,此循之未回改。”
③以其他字代“顺”:
〈引文〉《后汉书·班固传》载固《两都赋》云:“外则因原野以作苑,顺流泉而为沼。”《文选》“顺”作“填”,李善注云:“昭明讳顺,故改为‘填’。”
〔触犯〕《南史·萧琛传》载:“(琛)尝犯武帝偏讳,帝敛容。琛从容曰:‘二名不偏讳。陛下不应讳“顺”。’上曰:‘各有家风。’琛曰:‘其如《礼》何?’”
(二)
明曾鲁,父名顺,字至顺。
〔辞官〕《明史·曾鲁传》载,洪武五年,曾鲁由主事“超六阶,拜中顺大夫、礼部侍郎。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,就朝请下阶。吏部持典制,不之许。”
顺之-历代避讳字汇典
顺之shùn zhī
南朝梁武帝萧衍,父追尊太祖文皇帝名顺之。
〔标讳〕《南齐书·柳世隆传》:“辅国将军骁骑将军萧讳”,汲古阁本注“鸾”字。钱大昕《考异》曰:“今以《宋书·沈攸之传》考之,乃萧顺之,非齐明帝也。”
同书《豫章文献王嶷传》:“镇军府长史萧讳”,此“讳”亦指“顺之”。《校勘记》曰:“盖子显原文如此,今据殿本改(顺之)。”
〔空文〕《举例》卷一云:“《南齐书》为梁武父顺之讳……遇顺之名则空之。汲古阁本犹存其旧。”
《汇考》卷一二亦云:“《齐书·武纪》:‘卫尉萧’、‘太子詹事萧’、‘丹阳尹萧’,汲古本‘萧’下皆空格或以圈圜之。《豫章王传》嶷上武帝启有‘侍幸□宅’,□下注云:‘顺之,宋本讳。’疑亦《梁史》原文也。《鱼复侯子响传》‘丹阳尹萧’,亦作□,而注云:‘顺之,(1)宋本讳。’”
天顺-历代避讳字汇典
天顺tiān shùn
元幼主阿速吉八年号天顺。
虞集《淮阳献武王庙堂之碑》云:王讳弘范,字仲畴,其兄弘略,顺天府总管。“顺天者,故保州,以忠武故,(1)升府名。后有所避,又改今名曰保定云。”(2)《汇考》卷二三云:“‘顺天’字不知何所避也。”彦按:史载,元泰定帝崩,天顺帝嗣立于上都,而文宗即位于大都。未几,上都兵为大都兵所败,天顺帝不知所终。意者,文宗恶顺天府名与天顺帝年号二字全同(唯字序不同),故改“保定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