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,一个集成语、谚语、俗语、俚语、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,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,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好学之士,齐心合力,相互扶持,共同进步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字典 > 死

死(死)是什么意思

  • 死-古文字通假字典

    (脂心si)讀為屍(脂審shi),叠韻

    睡虎地秦簡《封診式·賊死》:“……男子死在某里南首,正偃……男子死所到某亭百步,到某里士五(伍)丙田舍二百步。”又《封診式·經死》:“丙死縣(懸)其室東内中北廦權(椽?),南鄉(嚮),以枲索大如大指,旋通繫頸,旋終在項……即令甲、女載丙死詣廷。診必先謹審視其迹,當獨抵死所,即視索終……”死讀為屍,《説文》:“屍,終主。”段玉裁注:“死者,終也;尸者,主也,故曰終主。”文獻亦作尸,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贈死不及尸。”杜預注:“尸,未葬之通稱。”《禮記·曲禮》:“在牀曰尸,在棺曰柩。”按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:“不如殺以其屍與之。”索隱:“屍亦作死字。”

  • 死-古文字通假字典

    (脂心si)文獻通作尸(脂審shi),叠韻

    金文死字習見,或用為生死之義,中山王玆兆域圖:“死亡(無)若(赦)。”然亦多用主司之義。大盂鼎:“迺召(紹)夾死戎,敏誎罰訟……”卯坭:“乃先且(祖)考死榮公室。”“昔乃且亦既令乃父死人。”望坭:“死畢公家。”哀成叔鼎:“永用(禋)祀,死于下土,台(以)事康公,勿或能(怠)。”《金文編》引吴大澂説,死經傳通作尸。尸,主也。按《尚書·康王之誥》序:“康王既尸天子。”孔氏傳:“尸,主也。”又上條死與屍通,屍又通作尸。《戰國策·魏策四》:“伏屍百萬。”《説苑·奉使》屍作尸。故死與尸通。

  • 死同屍(尸)-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

    死同屍(尸)

    死音shī。死的本义是丧失生命。《说文》:“死,人所离也。”死,又有尸体的意思。《玉篇》:“在床曰屍。”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:“今宫室无量,民人日骇,劳罢死转,忘寝与食,非抚之也。”(现在宫室的建筑没有限度,百姓一天天地惊怕,辛劳疲乏而死,死尸还没人收葬,忘掉了睡觉与吃饭,这不是安抚他们。罢,通疲。死转,即屍转,抛弃尸体。)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“使与国人以攻自公,白公奔山而缢,其徒微之。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。”(叶公派他和国内的人一起攻打白公胜,白公胜逃到山上上吊死了,他的部下把尸体藏起来了。叶公活捉了石乞而追问白公胜的尸体在哪里。微之,藏匿尸体。)《吕氏春秋·杂谓》:“郑之富人有溺者,人得其死者,富人请赎之。”(郑国有一位淹死的富人,有人捞到了他的尸体,富人的家属请求用财物将尸体赎回。毕沅注:“死与尸同。”)“尸体”义,后来加义符“尸”写作“屍”。今简化为“尸”。

  • 死-简明篆刻正字字典

   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古玺及战国文字、缪篆及汉代文字、鸟虫篆。

  • 死-古代汉语字典

    死sǐ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①死,生命终结,与“生”相对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死,葬之以礼。”《老子》第七十四章: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!”②熄灭,止息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形固可使如槁木,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?”《荀子·大略》:“流言止焉,恶言死焉。”③失去知觉,坏死。杜甫《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》:“手脚冻皴皮肉死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去死肌,杀三虫。”④通“尸”。尸体。《吕氏春秋·离谓》:“郑之富人有溺者,人得其死者。”

    【说明】“死”为会意字。从歺(尸骨),从人。人在尸骨旁哭拜,表示死的意思。参附录三。

    【辨析】死、崩、薨、卒、没。见“崩”字条。

  • 死-常用古汉语字典

    死sǐ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[名]①丧失生命的状态或死亡之事。陆游《示儿》: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死生亦大矣。司马迁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公子畏死邪?何泣也?②死人。《孟子·寡人之于国也》: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曹雪芹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如何送死发丧?《孔雀东南飞(并序)》:生人作死别,恨恨那可论?[动]①死亡,丧失生命。与“生”、“活”相对。《韩非子·扁鹊见蔡桓公》:桓侯遂死。司马迁《陈涉世家》: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我死谁埋?②为……而死。司马迁《陈涉世家》:死国可乎?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。《左传·殽之战》:谋及子孙,可谓死君乎?[形]不顾惜生命,拼命。曹雪芹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只打了个落花流水,生拖死拽,把个英莲拖去,如今也不知死活。冯梦龙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秋公揪住,死也不放。

  • 死-古汉语通假字字典

    死sǐ

    【中古音】:

    【上古音】:

    息姊切

    【通假字释义】:

    心旨開四(心脂) 澌也,人所離也。

    【正字及释义】:

    尸 shī ㄕ 式之切 審脂開三(書脂) 尸體。

    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:白公奔山而縊,其徒微之。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。

    《吕氏春秋·離謂》:洧水甚大,鄭之富人有溺者,人得其死者,富人請贖之,其人求金甚多。〔注:死與尸同。〕

    《吕氏春秋·期賢》:野人之用兵也,鼓聲則似雷,號呼則動地,塵氣充天,流矢如雨,扶傷輿死,履腸涉血。〔注:死與尸同。〕

    《漢書·陳湯傳》:郅支單于怒,竟殺吉等……漢遣使三輩至康居求谷吉等死,郅支困辱使者,不肯奉詔。

  • 死-常用字详解字典

    死sǐ

    □,6画。①生命终结;生物失去生命。与“生”、“活”相对死亡|死人△垂死|生死|战死。②拚命;不顾生命死战|死守△效死。③势不两立的死敌|死对头。④表示达到极点死顽固△笑死了。⑤固定;死板;不活动死水|死心眼|死规矩△说死|定死。⑥不能通过死胡同|死路一条△堵死。

    〈辨〉死字甲骨文象生人跪拜于朽骨之旁,表示有人已经死亡;泛指生物丧失生命。金文、篆书讹变为从歺、从人;楷书作死。

  • 死-敦煌俗字典

    死sǐ

    甘博090佛經戒律:“假使遠者,或絕乳死,或墮火死。”

    S.298《太上靈寶洞玄滅度五練生尸經》:“九十年,遭東大荒,人民掘土覓食,發其死尸,而即化生。”按:“尸”字原卷如此。

    敦研365《大般涅槃經》卷第十五:“或說八種,除無明行及生老死其餘八事。”

    敦研117《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》卷上:“老病死痛,不可得離。”

    甘博001《法句經》:“生死非常苦,能觀見爲慧。”

    敦研234《大般涅槃經》卷三十九:“生老病死。”

    敦研194《太子瑞應本起經》:“老病死痛,不可得離。”

    敦研036(2-1)《金光明經》:“於生死海中作大橋梁。”

    敦研180《普曜經·商人奉麨品第二十二》:“無復老死患,惟哀從定覺。”敦研213《大般涅槃經》卷十一:“或復有說出離生死。”

    敦研152《大般涅槃經》:“畏怖生死。”敦研031(5-1)《大般涅槃經》:“如我所說,諸行和合,名爲老死。”敦研139《百喻經》:“人死爲苦爲樂?”

    敦研149《道行般若經》:“便不復與生死。”

    敦研018《佛說阿難律經》:“或取神物,或卒死。”

    敦研194《太子瑞應本起經》:“夫老病死,自世之常。”

    敦研032(3-3)《四分律》:“即令象死,於彼得象肉食之。”

    敦研020(9-7)《大般涅槃經》:“呪術所致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之藥。”

    S.238《金真玉光八景飛經》:“削我死錄,保命南生。”按:“死錄”是道教所言“生死簿”。“錄”同“籙”。

    Φ096《雙恩記》:“蒙牛王,與拔刺,應是殘身未當死。”

    S.2614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》:“一向須臾千過死,于時唱道卻廻生。”

    P.3833《王梵志詩》:“生者歌滿路,死者哭盈衢。循環何太急,搥鑿相崔(催)驅。”“死时天遣死,活时天遣活。”“生時不須歌,死時不須哭。天地捉秤量,鬼神用斗斛。”按:本卷“死”字皆作此形。

  • 死-汉语字源字典

    死sǐ

    甲 金 

    甲骨文死字,右边是一垂首跪地的人形,左边的歹表示死人枯骨,象活人跪拜于死人朽骨旁默默吊祭的样子,特指死亡、生命结束之义。由于死去的东西不会动,所以僵硬的、不灵活的东西也称为“死”,如死板(不灵活)、死气沉沉(形容气氛不活泼或精神消沉不振作);再引申为坚决之义,如死心塌地(形容打定主意,决不改变)。

  • 死-现代汉语规范字典

    死sǐ

    【释义】:

    生物丧失生命(跟“活”“生”相对)人死了|虫子冻死了|花枯死了|生死存亡|不顾死活|死尸|死讯|战死。→②不顾性命;拼死死战|死守阵地。③坚持不变;坚决死不悔改|死不认错|死心塌地。→④事物不能再活动或改变把门钉死了|把时间定死|死火山|死扣儿。无法调和的死对头|死敌。不能通过;不流通把漏洞堵死|死路一条|死胡同|死水。不灵活;死板死脑筋|死心眼|死规矩|死功夫。→⑧表示程度很深,达到极点死保守|桌子死沉死沉的。

  • 死-金瓶梅字典

    死()

    sǐ 《广韵》:说文曰,澌也,人所离也。 息姊切 止开三上旨心

    ①丧生。 虽落水中,幸得不死。(四七3下9)

    ②极力地。 怎禁这伙人死拖活拽,于是同进去了。(十五6上6)当下二人死告活央,说的西门庆肯了。(二一12上1)

  • 死-历代避讳字汇典

    死sǐ

    (一)

    《后汉书·郭躬传》载:“桓帝时,汝南有陈伯敬者,行必矩步,坐必端膝,呵叱狗马,终不言‘死’……年老寝滞,不过举孝廉。后坐女婿亡吏,太守邵夔怒而杀之。时人罔忌禁者,多谈为证焉。”

    (二)

    元代表章禁用凶恶字,“死”属其中之一。参见“2、哀”条之(一)。

    (三)

    《汇考》卷四六引张次仲《竹窗杂录》云:“(明)世宗遇事每多忌讳,典试题,似涉讪谤即被谪谴。王维祯、袁炜乙卯顺天乡试,首题‘仁以为己任’二句,次题‘必得其名’二句,试录呈御。以首题下文‘死而后已’,怫然不悦,特召问曰:‘“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”下句恁么?’应声答曰:“‘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。’为之霁颜。可云善解人意。”

    彦按:“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”二句,出《论语·泰伯篇》,下文原接“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至“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”二句,乃《礼记·中庸》语,今移以相承,殊为不类。然此答实在为保身计。

    (四)

    清宣统帝溥仪祖母叶赫那拉氏,“忌讳很多,家里人在她面前说话都要特别留神,什么‘完了’‘死’这类字眼要用‘得了’‘喜’等等代替。”(1)

  • 死-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